低空经济:万亿风口下的冷思考与小城突围之道

2025/03/13 20:54:20

1741870215829.png

图源:即梦AI

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各地政府争相布局的热词。无人机物流、飞行汽车、空中交通网络……描绘的蓝图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PPT般绚烂——全国68个小城市押注低空经济,但产业园空置、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频发。

当风口遭遇骨感现实,小城市如何走出“击鼓传花”的陷阱,真正让产业扎下根?

困境:当“PPT飞行器”撞上现实的三座大山

低空经济绝非简单的“造飞机卖飞机”。

许多地方豪掷百亿建产业园,却连企业是否具备适航认证的基本条件都未深究。

一家依赖开源代码改头换面的企业,仅靠技术包装便轻松拿下补贴;某三线城市甚至3天敲定“全球首条飞行汽车生产线”,留下空中楼阁式的烂尾工程。

1741870266693.png

图源:即梦AI

这些乱象背后,暴露了三重症结:

认知偏差:错将低空经济等同于“造飞机”,忽视适航认证(TC/PC/AC三证)、供应链整合、空域管理等核心门槛。

背书迷信:盲目轻信国企背景或专利数量,忽视技术“含金量”。

地产逻辑:幻想产业园能“自动生长”出产业集群。结果企业拿地后改行做别的,低空经济沦为圈地噱头。

破局:小城市需要“螺丝钉式”产业思维

低空经济不是短跑,而是持久战。小城市资源有限,必须精准发力、杜绝盲动。

安徽芜湖就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不赌单家企业,而是打造飞行器零部件生态圈。

1741870315826.png

图源:即梦AI

引进电池、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等配套企业,让产业链“全线贯通”,避免一家独大“单点暴雷”。

这一过程中,需把握四个关键原则:

  • 技术打假:拆机验货、公开试飞参数、深究国产化率。真正的硬核企业,技术必然经得起军方、民航局等多方的审视。

  • 补贴务实化:唯有真实订单才能兑换补贴,杜绝“空谈技术套现”。

  • 基建底线思维:政府只建试飞场、检测中心等必要设施,拒绝“面子工程”产业园,不白白浪费宝贵的发展资金。

  • 应用场景突围:采用补贴政策,降低民众使用无人机的成本,探索送文件、医疗应急、农业巡检等民生场景。

结语:低空经济不需要“行为艺术”

真正的产业崛起,从不是靠口号与PPT堆砌,而需要“把每一颗螺丝钉都深深扎入泥土里”。

小城市与其争抢风口标签,不如沉下心来培育生态、打磨技术、做实场景。

要相信,低空经济的大门并未关闭,但入场券只属于那些尊重规律、敬畏产业的“务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