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象访谈 | 坤初创始人李昊:做中国第一家低空FA机构,更要做一家新型产业运营方
受访者:
李昊:坤初产业投资创始合伙人、HaoHao学习公众号主理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经济学双学士学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硕士学位。曾就职于长城证券投资银行部、复星集团,原TOP30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合伙人,2023年成立坤初产业投资。
在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作为一家聚焦于泛航空相关技术领域开展企业孵化、风险投资与并购、企业融资支持等业务的产业运营机构,坤初产业投资(以下简称“坤初”)不追短期流量,也不博噱头,而是以独特的生态化打法,推动技术与资本的共振,正逐步成为这一新兴领域的核心赋能者。同时,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垂直聚焦于低空经济的FA机构,对此,圆象采访了坤初的创始人李昊。
对李昊而言,深入低空经济领域,是偶然中的必然。拥有资深行业背景、投资经验丰富的他,触角一向敏锐。2018年,李昊开始观察并涉足通航产业,结交了许多朋友并长期保持交流。在持续交流的过程中,他关注到无人机市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打算在垂直行业探索产业生态型投资的的想法不谋而合。
“2022年末,我们开始系统性调研无人机领域内的创业者、高管、公司和业务”,李昊说,“以前航空领域相对封闭,资本主要来自军工投资机构,后来才逐渐开放化。”
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能否建立一种“生态型”的打法,以“组合拳”赋能产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刚性的需求和政策的坚定表态是一颗定心丸,同年,李昊加快了布局节奏,坚持调整了股权与团队结构,坤初产业投资正式诞生。
做中国第一家聚焦低空的FA机构,更要做一家不同的泛航空产业运营方
李昊的“HaoHao学习”公众号,在VC圈有很广泛的关注度。谈及一级市场的发展和演化,他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一级市场圈,有个默认的‘鄙视链’,投资人和创业者,很多人瞧不上FA。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为啥好好的活跃基金管理合伙人不做,要下场做FA业务”。在李昊看来,一级市场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过去的25年,一级市场跟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钱好赚,大家都在用业务形式来定义自己,比如FOF(母基金)、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FA(投行),而非用能力结构定义。“如果从2035年回望,或许会发现,我们正站在用能力结构定义一个一级市场从业企业的起点。”
作为国内第一家垂直于低空经济的FA机构,李昊并不想成为通常意义上的“信息贩子”:“无论是VC和FA,都是用专业性来做匹配。VC是资金和企业的匹配,而大家之前理解的FA,是在解决热门项目和活跃机构之间的匹配效率问题,这样的深度在未来是不够的。”
一家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22年末到2024年中,我们跑了近300家无人机和相关供应链企业,当时没太多人关注这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很多航空领域的企业,对资本市场完全是陌生的,这些实业从业者的语言体系和思考体系,与投资人、资本市场完全不同,导致很多好的企业并不能被真实地看到价值。也有很多创业者从体制内出来,对现代企业治理非常陌生,对经营一个企业能有什么样的武器库和方法论,脑袋里是空白的。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没有全局观,活生生越走越窄,犯下很多战略错误。有些创业者,知道自己技术强、销售弱,但是无力改变局面,错失机遇。有很多来自机器人、汽车领域的创业者,对航空的市场、对场景是陌生的,甚至有很多因为不理解航空技术而有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
“不同于消费、汽车、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经过了丰富的市场化的厮杀,市场有很多的成熟创业者、管理者。航空工业的开放才刚开始。不同行业在企业经营的成熟度上,是有代差的。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其他产业领域的经验,更深层次帮助解决低空经济领域创业中的问题。”
FA业务是坤初的切入抓手。作为坤初的创始合伙人,李昊曾就职于国内某活跃VC并担任管理合伙人。就职期间,李昊进行了一个完整的VC组织搭建和管理过程,完成过数只VC基金的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流程,这让他对机构的思路、打法、决策特点和流程了如指掌。“VC的很多思路是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的,看趋势、格局、演变、逻辑;对于很多企业一号位,经营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习惯于站在上帝视角看的,很多是从微观视角出发的,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当然,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既在融资中,同时也在融资外。当创业企业真正理解专业VC的视角后,会发现很多融资遇到的问题是企业照镜子找到自身问题的一个契机。比如公司决策是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走,企业定位是否清晰、市场摸排是否真实、企业经营节奏的规划是否合理、组织搭建是否完整。”
坤初的布局,并不只有FA。除了自身的资本相关业务外,坤初也在协同加速器、垂直媒体、产业高端人才猎头伙伴来服务产业。“一个生态必然是一张网,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这张网中总有一些点位非常重要,会起到路由器的作用。”李昊为坤初锚定的打法非常清晰:找准核心的点位,与每个点位上的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织就一张网,服务产业。至于织网的灵魂,不是具体的业务、具体的事,而是人。“我们和我们核心伙伴共同看重的,都是在这个产业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比如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业务高管、优秀的技术骨干、优秀的销售核心。”
此念即此行。在沉淀和打造FA业务的同时,李昊一边分析形势,一边调动资源,努力让坤初逐渐生长出更多枝桠,比如“加速营”。“今年第二季度,我们会联合国内知名的加速器运营团队,一起建设低空经济创业者社群。”在李昊的规划中,这种有针对性的创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专业培训、资本对接等方式,让创新企业和项目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坤初还正在联合头部猎头公司,共同挖掘产业链中的核心人才,建设人才资源生态。
FA为切口,孵化和加速营推动,人才服务为补充——这是李昊在深思熟虑后,为坤初找到的核心点位。据他透露,截至2025年初,坤初参与到组建过程中的,已经包含三家无人机一级子系统供应商企业。同时,坤初还有三个并购在持续推进中。
确保调性是整个采访中李昊提及最多的词之一。坤初的调性是:坚持专业、深耕,不投机。要让资本觉得我们是真正专业的,让优秀的创业者觉得我们是能够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的。坚持做聪明资本和优秀产业从业者的深度连接,不铺摊子。他将FA视为全局产品的重要一环,而非所有业务的全部形态,“FA是坤初的重要手段,并非目的。”坤初最终不仅想成为低空领域资本的连接者,更想成为低空产业生态的运营者之一,努力创造产业价值。
在低空的大浪里,但并不着急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并将其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至此,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逐步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政策对低空经济的利好和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投入,会在今年持续助力市场生根。”李昊表示。
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李昊,对行业规模进行了估算。“中国的航空工业市场整体是有5000亿规模的。其中,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相关的制造业市场规模超过了2000亿。在军工、自主可控、部分工业及民用刚需场景的拉动下,它每年都会持续、稳步上涨。从一级市场角度来看,今年国内至少会有200-300亿元股权投资金额进入到低空经济市场。这个规模,给了参与方足够的空间来‘玩’。”
在他看来,航空业有自身的规律,要有足够的敬畏心,急不得。尤其当低空经济被更多人所关注之后,其他行业的人才、资源、资本的涌入,会加大产业的波动。李昊指出,“我们经历过很多其他行业的波动,从业者需要学会与周期与波动共舞。在这个方面,部分航空领域创业者的经历会更少,在热潮来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克制。汽车翻车永远是在高速的时候出现的,让企业翻车的,很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在这个领域,目前资本的态度已经经历了几次改变。最早有反应的,是一批持续耕耘军工和航空领域的专业机构。在2023年四季度开始到2024年三季度,这个过程,很多市场化资金开始进入,很多整机企业尤其evtol研发企业获得了融资。2024年中开始,供应链的投资明显加速,到航展前后进入一个情绪的小高潮。2024年末,大家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判断产生了分歧,有一部分资本在2025年一季度后离场,有一部分在更加追逐无人机市场的变化。“整体看,低空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有刚需支撑的,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的向好。”
低空经济的成熟,有赖于供应链的成熟。而供应链的成熟,是层层叠叠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短期市场,坤初一点都不急。“低空领域目前有太多东西都在‘水下’,让它们浮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我所提到的FA、加速营等生态的完善,也都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李昊跟随产业链经历了很多波浪,他清楚,隐藏在水下的谜团总会被抽丝剥茧。“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看待低空经济领域的变化,去伪存真的东西会慢慢显现。我对产业后续的发展还是非常期待的。”
大浪淘沙。当行业的浪涛汹涌而来,弄潮儿总是一波接一波。如何稳立潮头?加速蓄力的坤初只有一个秘诀:与浪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坤初看低空发展的关键词:“棋手”会变得更加重要
与创始人打交道是李昊的日常。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遍访近300家公司,为的就是找到“审美相投”的人。他形容这是一种难以被具体描述的味道,“我们决策过超过70个企业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对优秀创业者也逐步会形成感觉。对的人,是可以清晰地闻出味道的。”
平庸无法吸引平庸。有野心、有情怀、通人性、能自省,方能成功地爬坡过坎。李昊认为,随着中国航空工业、低空经济领域越来越开放,竞争会激烈化,战局会越来越复杂。对“棋手”下棋的能力,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低空经济领域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魅力,“以往可能做好技术、跑好一些特定渠道就可以,未来不会是这样。”
眼下,随着供应链的不断成熟,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在被持续解锁,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文旅消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无限可能值得期待。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力。李昊对核心技术尤其关注,更关注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三个产业方向,一个是泛航空+电,第二个是泛航空+AI,第三个是泛航空+尖端技术,此外,李昊认为,航空工业沉淀数十年的技术和人才向其他行业的外溢,是未来十年重要的趋势与机遇。
坤初在一开始就做出了判断:要为低空产业提供“土壤”,而非“庄稼”。“有了土壤,大家会基于自己的业务去种植,庄稼会自然而然地长出来。”这也成为坤初最大的机遇——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足够多的人在培育“土壤”,“我们非常期待和更多开放的、对这个领域有情怀的朋友,一起来携手培育这片土壤。”
如果想要在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就要在春天种下种子。低空经济高速喷涌发展的当下,坤初正努力建设在这一领域的产业价值点,富有耐心地做“吃螃蟹的人”种下种子,并在陪伴种子成长的过程中持续塑造着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