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订购100架大型无人运输机,最大载重量1.5吨
图源:即梦AI
2025年3月4日,顺丰集团与翊飞航空科技在石家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首批采购100架ES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
图源:腾讯网
这不仅刷新了国内吨级无人机货运领域单笔订单纪录,更被视为中国低空经济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关键一步。
在这场物流行业的“效率革命”中,两家企业如何以技术创新撕开传统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困局?答案或许藏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耦合中。
图源:腾讯网
支线物流的“空中解法”:技术+场景
对顺丰而言,布局大型无人机并非偶然。作为国内物流行业的头部企业,其触角早已伸向低空领域:
2018年试水小型无人机配送,2021年参与发布国内首个无人接驳物流示范园区……
然而,真正让顺丰下定决心押注吨级无人机的,是西部偏远地区愈发尖锐的物流矛盾。
在2018年人民网的报道中,顺丰相关负责人针对四川山区物流痛点,明确阐明了无人机运输的必要性与优势:
“偏远山区的物流,无人机大有可为空间。 以四川为例,阿坝州红原县目前每天有一吨多货运量,大多是时令新鲜产品,时效要求较高。
如果开通有人航线运输,成本太高;陆路运输需耗时12小时左右。采用无人机,则优势明显。把陆运变成无人机空运,可以在全国90%以上的地方做到次晨达。”
ES1000的技术突围
翊飞航空科技的ES1000给出了解题密钥:
动力革命:全球首创“涡轮混合动力+分布式电推进”系统,起跑距离压缩至百米级,硬质沙土路面即可起降;
载荷升级:最大商载1.5吨,货舱容积达12立方米,巡航速度每小时300公里,单次航程可覆盖1200公里;
如今,这组数据正转化为场景张力:在新疆阿拉尔,冰鲜鱼获从产区到吐鲁番市中心的时间从14小时缩短至2.5小时。
图源:即梦AI
当前,支线物流体系的缺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高成本迫使电商平台设置"偏远地区不包邮"规则。
西藏农牧产品外销物流成本占比达售价的45%,严重压缩生产利润空间。
支线的低空物流运输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当技术参数与场景痛点精准咬合,效率裂变便会水到渠成。
破解“不可能三角”:成本·时效·覆盖的三重跃迁
西部12省面积占国土70%以上,但人口仅占27%(地广人稀),且地形复杂(高原、山地、荒漠),导致支线交通建设成本高昂、效益低下。
西部城市平均间距244公里(东部仅需二级公路即可覆盖),长距离运输导致燃油、人工成本倍增。
这些困境造成了传统模式下,企业始终困守“要么牺牲时效、要么放弃覆盖、要么承受亏损”的抉择困局。
ES1000的诞生,这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替代。当无人机成为支线物流的“毛细血管”,中国56.5%的陆域“物流孤岛”将迎来破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