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坤创始人肖飞:打造领先的航空工程服务商 | 圆象访谈
受访者肖飞:翱坤科技创始人,资深适航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商飞、昂际航电任适航工程师,后成立翱坤科技,其主要客户包括中国商飞、中航工业、沃兰特、中联航空等。
千米之下的低空领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航空制造企业对适航认证、试验试飞、工程研发等航空工程服务的需求刚性、高频。翱坤科技(以下简称翱坤)的创始人肖飞,以独到的前瞻性预判,结合当下的市场需求,瞄准了航空认证、测试和研发服务领域,带领翱坤成长为我国规模最大、专业能力最全的民营适航认证服务企业,及国内首家民营飞行测试专业服务商、领先的航空测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落地珠海不久,肖飞接受了圆象科技的采访。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翱坤在珠海建设的新的装备试制基地。“珠海基地正在采购航空复材结构件和机械件的试制设备,另外南京试验试飞服务基地的建设也同步进行中。预计到今年底,翱坤在试验试飞和产品试制能力方面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为低空领域客户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目前,翱坤团队是民营航空工程服务机构里少有的、同时具有飞行运行、适航认证和测试环境集成能力的团队,拥有2名直升机飞行员、3名委任工程代表(DER)和2名委任制造检查代表(DMIR),以及一支专业齐全的航空测试系统开发团队。
通过七年多的时间,翱坤从一家单纯提供适航认证咨询服务的公司,逐步拓展为兼顾机载电子硬件和软件研发及测试服务、航空测试系统及工程数字化解决方案、航空装备试制试验与试飞服务等多种业务的标杆企业,助力客户将技术创新成果(机载系统、推进系统等)快速商业化;而肖飞本人,也从一个背着电脑写报告的小伙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CEO,并组建了一支拥有高精尖人才的专业团队。
从适航认证的拓荒者到低空生态的共建者,翺坤的历程也恰是中国航空产业链从追赶到创新的缩影。
01
“三级跳”:从适航认证到全链条服务
珠海装备试制基地,已经是翱坤规划中“第三增长曲线”的重要一环,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航空螺旋桨/旋翼的研发和试制服务。“所谓的‘第三增长曲线’,是翱坤在2022年底就开始策划的。一方面是启动试制、试验和试飞业务,成立了专门做飞行测试的通航公司,购置了一架专门做试飞服务的直升机;另一方面是以工程服务的形式来支持各种航空器整机及机载设备制造厂商,提供整套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产品试制并一直到后期的试验试飞服务。”肖飞介绍,“目前‘第三增长曲线’的业务还在起步阶段,今年希望可以拿到千万元以上的营收。”
多方资料显示,翱坤成立于2015年,但实际上其业务的真正开展是在2017年。“我一毕业就加入了中国商飞,曾参与ARJ21(已更名为C909)、C919等国产大飞机项目;后来去了昂际航电,也是做适航认证相关工作。”肖飞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没特别想清楚具体要做什么,恰好当时与朋友合作接了一个咨询服务项目,帮助某客户从国外引进的一款轻型直升机获得适航认证,从此便踏上创业之路。”
创业仿佛是肖飞的“命中注定”。辞职之前,他还申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的博士研究生,本来以为没戏了,但就在他开始做上述项目的时候,迎来了录取的消息。肖飞纠结了许久,还是开始了边读书边创业的旅程。但随着公司越做越好,他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学业上,“我开玩笑地和导师说,国外有几个辍学创业的人成了亿万富翁,或许我也可以试试看。”
一切都恰逢其时。2017年5月5日,C919首飞。此后,全行业对于民用航空尤其大飞机产业链国产化的关注度颇高,很多机构想要成为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但其中有一条必经之路,就是获得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彼时,懂得适航认证的人太少了,国内航空产业链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肖飞捕捉到了这个机会,“适航认证是所有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法进入市场的前提,而翱坤团队的专业能力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如今,适航认证服务依然是翱坤的主要业务,大概占全部营收的四成以上。而这,就是翱坤的“第一增长曲线”。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航空业针对机载飞控、航电、机电、动力等复杂系统的专业通用仿真测试平台、飞行测试平台和工具软件等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尚缺成熟专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这一痛点,翱坤延伸出“第二增长曲线”,自主开发了AeroMatrix系列航空工程赋能产品(包括各种专业软件、设备以及工程数字化工具),并协助客户定制开发仿真测试平台解决方案,支持其需求开发与确认、集成与验证、自动化测试以及飞行测试等各个产品研制生命周期过程,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研制项目。
截至2024年,翱坤的航空测控系统事业部已经能够独立运作,储备合同金额超过三千万元,并且在未来三到五年,有望成为翱坤营收增长最快的业务。
02
不要头脑太热,也不能错过机会
翱坤起步时,“低空经济”还尚未形成成熟概念,业内主要讨论的是“通用航空”。在肖飞看来,低空经济的范畴是大于通用航空的,“通用航空包括了航空器、航空器零部件制造、飞行、机场、人员培训、地面设备等,属于行业发展的范畴。而低空经济则是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在‘通用航空’基础上,与产业数字化、智慧城市、物联网、5G技术等相结合,顺应了无人化、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扩展出多维立体的丰富内涵与外延。”
传统通用航空是中央垂直管理,低空经济则强调地方政府主导资源整合。肖飞表示,低空飞行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进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标志着无人机产业迈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亿航EH216、峰飞V2000CG分别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标志着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已具备进入商业运营的基础条件,电动化、智能化成为通用航空装备发展趋势;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资本更是纷纷设立投资低空经济的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低空领域创新创业项目……
总结低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余,肖飞还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后,大量资本涌入了这一行业,“而此前有些人还听不懂我们在做什么。”他在略显浮躁的环境中沉淀,确定了“稳健发展”的思路,“翱坤首先要保证营收,现金流稳健,然后再去针对行业需求布局新的增长点。”
但他也明确地懂得:不能头脑过热,并不意味着面对机会畏首畏尾。
2024年下半年,翱坤团队协助航空工业某单位开展机载航姿设备搭载飞行测试项目。
2024年下半年,翱坤开始融资。“我们自己赚钱当然可以生存,却有可能错过一些发展时机。”融资的主要目的是加大赋能产品研发投入,同时提升试验试飞服务能力。肖飞对翱坤信心十足,“我们特有的一站式、跨专业的航空工程服务模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应用项目经验、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一批强粘性的客户资源,形成了有效的战略协同效应,提高了公司整体价值。”
与业界、资本圈一样,肖飞对于低空经济的长期发展很看好。“底层的技术已经打通了,只是在产品形态和商业闭环上还有路要蹚,这需要时间来探索。”
03
迎来大规模低空应用场景还需8至10年
一个企业的战略起点是什么?肖飞认为,是价值观,即打算付出多大的代价、冒多大的风险去做什么样的事,这很重要。
“成功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家庭。”肖飞坦言,自己和团队都更倾向于做确定性强的事。因此,他坚持做“卖铲子”的业务,而不是亲自“淘金”。
翱坤自主研发的通用仿真验证环境(CSVE)已成功交付客户,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研制项目。
肖飞谈到,在低空经济领域,中小型行业应用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比较成熟,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这种无人机的特点是航空技术属性很弱,其核心是成熟的消费电子和工业技术,成本较低,适航审定要求也低。”这并非翱坤所针对的市场,他们面对的另一类:起飞重量几百公斤以上的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及有人驾驶航空器及其机载设备和零部件。“从整个气动布局到结构强度,从机载系统到推进装置,技术门槛和适航标准都很高,仍然面临技术成熟度、飞行安全、适航认证等多种挑战”,肖飞介绍,“其存量市场很小,应用场景也仍在探索,距离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翱坤瞄准的是这一类航空器在较长的研发、认证、测试过程中所产生的需求,“一边是市场有需求,一边是我们有能力,正好可以匹配。”
他对低空市场的判断是:在未来8-10年后才可能迎来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有几千甚至几万架的低空航空器可以服役,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在空中飞行,配套设施和各种专业服务也将会较为完善。
而眼下,业内还有不少挑战亟待解决。肖飞认为,首先就是资金不够。“一个行业发展起来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资金在初期可能会有浪费,比如被挥霍或者用错了地方,但整体来看,只要方向没问题、也有很多的人愿意做事,最终它都会转化。”其次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带着固有思维、按照传统通用航空的监管思路去监管低空行业,而是要适度放松,让行业先跑一跑,达到一定的经济体量再逐步规范,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很重要。”
至于什么样的低空市场,才是顺畅运转的?肖飞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即“安全”、“便宜”、“便利”。“‘安全’是基础,不安全肯定不行,但安全是有代价的,特别安全也就意味着特别贵,所以需要适度安全,要让‘度’形成共识。‘便宜’就是一定要控制成本,无论B、C端都要让人买得起、用得起,且在B端还要让客户赚到钱。‘便利’则代表了空域要充分开放,飞行服务的设施要完善,能够实现‘想飞就飞’,当然这也会间接影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