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京、成都,居全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水平前三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杨冠灿介绍,《指数》创新性地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 结果显示,深圳市以90.0分的综合得分拔得头筹,北京市(85.8分)和成都市(85.5分)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指数》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导发布,并且联合了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院,以及智能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和平与发展研究院,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 对于当下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指数》研究团队提炼出提炼出以下四点: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力。 二、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国际参与度不足。 三、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四、政策创新与场景应用呈现良性互动促进关系。 此外,《指数》特别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北京市的“创新主导型”模式、杭州市的“需求反哺型”模式以及成都市的“链合试点型”模式等。展现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多元路径,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关于政策建议,《指数》是这样提到: 一、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协同生态效能。 二、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 三、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与智能化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四、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低空经济技术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为中心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表示,指数发布要聚焦团结协作,以指数研究带动校政企合作,把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一系列用学术讲政治、具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指数。 据了解,2025年1月,“人大指数”进行了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形成了“人大指数”发布机制,定期梳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重要指数成果,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