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石生荣:为行业发声,让航拍在低空的浪潮中稳住脚 | 圆象访谈

作者 | 弘微
责编 | 四海
题图 |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石生荣
受访者
石生荣:现任国建投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裁、中科产城(北京)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无人机航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秘书长。199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2002年中央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在职研究生毕业,2006年清华大学MBA毕业。
在科技与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新高地。作为低空与摄影深度结合的领域,航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从专业摄影师到普通爱好者,无人机航拍已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以全新的高度记录城市脉络、壮丽山川与人文风貌。作为摄影行业的权威机构,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也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无人机航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石生荣。
在石生荣看来,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航拍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无人机最早进入消费市场,正是从航拍开始的。然而,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关注更前沿的技术,而忽略了航拍这一最初推动市场的应用。”在他看来,让航拍重新回归公众视野,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积极发声,表达我们的理念与思考,让航拍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从专业到大众:航拍让更多人拥有“上帝视角”
2024年中国无人机产业成绩斐然:市场规模突破1737亿元,年度销量达290万台,运营企业超23000家。在消费级航拍领域,大疆以70%的市场占有率稳坐头把交椅。预计至2029年,整个无人机产业将迈入6000亿规模新时代。
亲历行业变迁的石生荣,将航拍技术演进划分为三个里程碑:2010年前后的“探索期”,彼时设备避障能力薄弱,飞行半径受限,倒飞时极易引发“炸机事故”;2015年大疆收购哈苏后的“质变期”,御系列无人机凭借影像革命与操控革新引爆市场;2023年开启的“普惠期”,技术成熟叠加成本下沉,让航拍从专业工作室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慎库-穿山越岭-吉林省九台市营城镇盘道岭
(图源: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他指出,航拍主要用户群体有两类:第一类是大众爱好者,包括旅游家庭、退休人群等“小白用户”,“他们不愿意花更高的成本,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学习,所以要消除障碍和门槛,让他们能够快速上手”;第二类是专业摄影师,他们更关注如何拓展创作维度,“通过航拍帮助他们提升”。
从“炸机时代”到全民普及,航拍让更多人拥有“上帝视角”。尤其是视频产业的兴起,为航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场天空与镜头的对话中,每个航拍者都是时代变革的亲历者与书写者。
低空政策不能“一刀切”,飞起来才有更多可能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石生荣表示,政策的扶持为航拍摄影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但目前的管控条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拍者的创作空间。“如果原先允许飞行高度为500米,现在限制为120米,那么120米至500米之间的空域,航拍器就无法拍摄了。”
有场景才能有创造,飞起来才能有更多可能。针对目前“一刀切”的管控策略,石生荣认为,这会造成空域资源的浪费。“对于空域管理,目前的问题是管住了但没充分利用。既限制这样,又禁止那样,就导致了资源闲置。”
如何用更人性化,更精准化的手段对空域进行管理,石生荣也有自己的思考:“实际上空中与空域的管理的难度要比地面管理的难度要小,因为地面它是在同一个平面,空域是分层的。我们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如果能够详细规划,实际上不用现在一刀切的策略。”如何用分层的方式对空域进行灵活管理,石生荣用生动的例子进行了解释。“就好比开车,这个地方限开80km/h,但在偏远地带可以限速120km/h。”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精细化管控,才是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

李长春-七彩丹霞-甘肃(图源: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物为人所用。除了对航拍设备进行精细化管控,石生荣也提出应当加强对使用者的培训教育,做到管人管设备综合管理。在无人机航拍培训中心,石生荣讲授的第一课不是拍摄技巧,而是从认识无人机开始,先让学员构建起对无人机的基础理念和安全意识,之后才是运镜等专业知识。于石生荣而言,这种理念和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政策在这一方面的关注度还有待加强。“现在市面上的无人机一键开机就能飞,用户都不了解无人机,很容易出现事故。”在他看来,以人为本,重视使用者的培训教育,才是低空管控的长远之道。
构建起不同领域的对话体系,让社会各方观点参与到低空政策的制定中,这也是石生荣所期盼的。“一些专业机构需要更积极主动地跟这些政策的制定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将各方理念考虑进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海纳百川,汇集各方观点意见,才能让低空的巨轮行稳致远。
作品能够变现,才能让航拍在低空的浪潮中稳住脚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石生荣看来,摄影艺术是提升我们美学修养、促进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航拍摄影却常常被忽视。“对于政府主导发展的重点产业而言,航拍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个体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何让航拍被更多人看见?石生荣认为,应当与时俱进,“让艺术与主流的科技、经济、文化相结合,通过消费市场的繁荣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先有面包,才有理想。石生荣指出,保护摄影师的著作权,解决他们的收入来源问题,才能让航拍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他们的作品实际上被大量盗用,长此以往,愿意展示优秀作品的人会越来越少。”为了增加收入,许多专业摄影师纷纷投身于短视频的热潮。然而,石生荣认为,一味追求流量,让短视频成为市场的主流,只会扼杀行业的活力。“目前的短视频大多是素材的简单拼接,虽然能带来视觉冲击,但看完后往往容易被遗忘。”真正健康的行业生态不应是短视频的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元,这样才能激发更多可能性。“我们无法阻止短视频的普及,但一定要有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拥有选择的自由。”
对于什么是好的航拍作品,石生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航拍作品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艺术形式,应当以电影的标准来定义,以剪辑的思维来拍摄。“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内心的感受,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并且通过作品将这种美好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优秀的摄影艺术。”
多年来,石生荣一直为解决航拍行业的困境而奔波。他积极推动开办无人机培训基地,解决航拍摄影师的就业和经济问题,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一领域;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航拍宣传城市之美,实现文旅与低空经济的紧密结合;构建全国摄影师网络,让更多优秀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一切的初心,都源于他对摄影的热爱与情怀。在采访的过程中,石生荣常常提及恩师刘宽新带给他的影响。“刘老师的作品不是简单的素材拼凑,而是用心创作,将高质量的综合艺术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低空的土壤里,总会有满怀理想的人在默默耕耘。

北京国际摄影周(图源: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从专业设备到大众工具,航拍技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更折射出科技与社会的深度互动。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平衡安全管控与创作自由、如何让技术红利真正惠及普通人,仍需要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和使用者共同探索。或许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空域管理的精细化、版权保护的健全化,航拍将不再只是“俯瞰的工具”,而会成为连接技术、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让更多人在云端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