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重击美国无人机产业 | 全球低空

2025/04/21 11:23:36

作者 | 弘微

责编 | 四海

题图 | 网易

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于2025年4月4日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相关措施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生效。这一政策被普遍视为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的精准反制,而高度依赖稀土资源的美国无人机产业首当其冲,面临供应链断裂与成本飙升的双重挑战。

45天审批“生死线”:磁体断供倒逼美军订单延期

稀土元素中的镝(Dy)、铽(Tb)、钕(Nd)、钐(Sm)等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核心材料,而这类磁体是无人机电机、导航系统及电池的关键组件。例如,一架F-35战斗机需使用约408公斤稀土材料,而无人机虽体积更小,但其精密电机对稀土磁体的依赖程度更高。目前,中国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不仅占据60%以上的稀土开采量,更控制着92%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而重稀土(如镝、铽)几乎完全由中国供应。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生产线
(图源:观察者网)

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无人机产业链陷入“等米下锅”的困境。新规要求出口商申请许可证的审批周期长达45天至两个月,而美国无人机企业库存普遍仅能支撑1-3个月。军事承包商美国元素公司(American Elements)向五角大楼提交的预警报告显示,其高纯度镝铽磁体库存将于6月中旬耗尽,若无法获得新许可证,MQ-9“死神”无人机电机生产线或于第三季度全面停工。

受此影响,中国国内氧化镝价格一周内飙升27%,突破每公斤680美元的历史高位,国际磁体采购成本随之上涨30%-50%。美国商用无人机龙头企业Skydio已宣布上调产品价格15%,农业无人机订单交付周期从4周延长至12周。美国国防部匿名官员透露,陆军原定于2025年底交付的300架“黑蜂”微型侦察无人机可能面临延期风险。

替代链困局:澳大利亚巴西新矿难破中国“精炼锁链”

尽管美国政府加速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但现实进展举步维艰。

澳大利亚莱纳斯(Lynas)在得州投资2.3亿美元建造的稀土分离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但其设计年产能仅1万吨,不足中国单日产量(1.2万吨)。更严峻的是,莱纳斯的原料仍需从马来西亚关丹工厂转运,而该工厂因放射性废料问题多次被当地政府限产。

巴西Serra Verde项目虽获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2亿美元注资,但其生产的混合稀土碳酸盐需运往中国赣州完成提纯——这一关键条款被写入对美供货合同附录,且有效期持续至2027年。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掌控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即便美国获取稀土矿砂,仍难摆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

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同样遭遇瓶颈。其加州芒廷帕斯矿虽贡献全美80%的轻稀土产量,但重稀土分离试验线因废水放射性超标,被加州环保署勒令停工整改,项目重启至少推迟18个月。


美国MP材料公司的加州芒廷帕斯矿
(图源:观察者网)

技术自救代价:回收废料与磁体减配引发性能倒退

为应对危机,美国企业正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策略,但技术风险陡增。

特斯拉在得州奥斯汀启动的电子垃圾稀土回收试点项目,年处理量仅500吨,相当于全美无人机产业年需求量的3%。更棘手的是,从硬盘驱动器提取的镝纯度不足99%,无法满足军用磁体标准。


图源:网易

军工巨头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则尝试削减磁体中的稀土含量。其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开发的“低镝电机”将镝使用量从8%降至5%,但实验室数据显示,磁体耐高温性能下降20%,可能导致MQ-1C“灰鹰”无人机在50℃以上环境续航缩短15%。

“这就像为了减轻飞机重量而拆掉引擎零件。”洛克希德·马丁技术顾问詹姆斯·卡特警告,若中国进一步限制钆、钇等辅助材料出口,美国无人机可能被迫退回2010年代的技术水平。

未来挑战:供应链自主权争夺战升级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源安全专家米洛·麦克布莱德指出,美国稀土供应链建设“比登月计划更复杂”:“从矿山审批、环保争议到精炼技术突破,每个环节都需5-10年周期,而中国已建立40年的技术壁垒。”

中国《稀土管理条例》2025年修订版进一步强化了全产业链管控,明确将稀土开采指标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挂钩。业内人士预测,若中美技术竞争持续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可能扩展至提纯设备、催化剂等衍生领域。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不仅加剧了美国无人机产业的短期阵痛,更暴露了其高科技产业链的脆弱性。在全球化退潮与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能否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重建稀土自主权,将成为影响其无人机乃至整个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