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一座老工业城市的低空逆袭 | 圆象访谈

由作者拍摄
位于福建闽北山区的南平是一个老牌工业城市,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几经兴替,这座老工业城市迎来了它的“二次创业”机遇。2025年的《南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体现南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双碳’、新型电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竹子下山难,“飞的”来帮忙
南平市山地丘陵占比超80%,素有“中国竹乡”美誉,竹林面积652.7万亩,毛竹资源储量全国首位。南平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有3000家,全竹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竹子多生长于地形错综复杂的山区,交通条件极为不便。传统的竹子采伐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长距离运输或困难地形的运输情境下,需大量人力从事肩扛手抬的繁重劳作,采运成本约占50%且效率极为低下。南平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毛竹窝在山间,竹制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紧张。
竹子“下山难”这一难题已然成为制约竹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积极探索重载无人机山区运输的解决方案——山区交通不便,车辆与人员行进艰难,无人机却能够轻松跨越复杂地形,精准地将毛竹从采伐地运送至归集点。
2025年1月,南平工业园区首架200公斤级重载无人机正式下线,并现场展示了竹子吊运的实用场景。据介绍,这款无人机设备单天最大运输货物可达10吨。而原有轨道运输车每三天才能完成8吨毛竹的运输作业。
打上“飞的”的毛竹,仅用3分钟即可跨越
800米直线距离,实现竹林到接收点的高效转运。
据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钻球介绍,南平发力重载无人机的出发点,源自助力竹产业的发展。但在之后又衍生出了很多需求。目前南平工业园区无人机产业园,以应用场景为主,通过低空经济“山区运输”的小切口,正在解决大量山区农产品“下山难”问题。春采茶青、夏运毛竹、秋收柑橘、冬输板栗,“月月有场景、季季有需求”,运转顺畅。
低空经济的生态效益同样显著。无人机运输减少林区道路开挖,疫木快速处置则守护了百万亩健康松林。据张钻球介绍,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致病性强、传播蔓延快、防治难度大。无人机运输疫木,减少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还可避免运输疫木过程中二次传播,避免大规模砍伐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林业碳汇积分损失。

福建南平国有林场内,数十公斤重的苗木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稳稳升空
工业级重载无人机的运用,解决了闽北山区交通不便、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资源采集与运输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山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为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南平工业园区先后成立福建智行航空科技公司、福建武夷云无人机有限公司,引进福州天衡无人系统有限公司,配套建设低空运营中心、低空试飞基地、通用航空机场、培训学校等基础设施。
智行航空目前主要深耕无人机生产销售、飞手培训、重载无人机运输服务三大业务。为满足各种作业环境、吊运对象需求,智行航空引进外部人才授课教学,打造了一支成熟的飞手团队。智行航空在为自身培育飞手团队的同时,还获批成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具有定期开展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培训的能力。
福建智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德贤说,整个3月,他都带着公司的无人机飞手团队忙碌在各个国有林场间,让待转运苗木乘坐上“空中快运”。
在闽北的丘陵山地间,还有许多“低空经济+”拼图值得探索,森林防火、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巡航巡检……群山之间,无人机桨叶划出的轨迹,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低空逆袭:“生态重构价值”的南平范式
南平工业园区无人机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700亩,是集低空产业、低空小镇、培训旅游、研发销售四大核心板块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产业园以重载无人机在山区物流应用为独特切入点,深度挖掘无人机在山区应用的蓝海市场,同时紧密对接南平市千亿林产工业集群打造需求。
南平工业园区无人机产业园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以无人机运输、无人机培训、装配制造、电池生产、飞控系统研制、智能网联监管平台等为核心,全面推动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
重点招商引进无人机及相关配套设备研制;飞控系统、传感器、电池、电机与电调、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制;设备检测试飞、培训取证的开发与运营;同步引进低空运营服务企业,提供无人机运输、航拍、测绘、环境监测等多元化服务。
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钻球介绍,“我们将力争在2025年将无人机运输试点模式辐射到各县(市、区),到2030年,将南平市打造为全国低空经济物流运输产业示范区。”
或许,这场始于工业基因激活、成于“山区场景”创新的产业突围,正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生态重构价值”的南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