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 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根据自然资源部消息,2025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总体呈多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目前,中国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已经实现对重大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
什么是“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通俗的讲,就是利用高空中的遥感卫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卫星识别出风险源以后,通过航空无人机的低空观测进一步提高识别的精细程度,最后再结合地面的调查就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风险隐患点。

遥感卫星进行识别

地面调查确定隐患点
(图源:央视网)
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适用性

图源: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在其发布的一篇题为《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中指出,地质灾害监测需要获取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从宏观上来看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等信息,从微观上来看包括地面沉降、位移,建(构)筑物的变形等。
无人机技术具有高效、灵活、广泛的优势,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的监测数据,提供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监测,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案例分析:用无人机给大山做“CT”

图源: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今年3月6日, 在四川德阳某地的一处空地上,一架搭载着激光雷达仪器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设定航线飞行,对探测区域内的陡峭山体进行全覆盖激光雷达扫描。这是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正在应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地质勘查。

图源: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通过发射高频激光脉冲,到达高陡斜坡、穿透茂密植被,精准采集山体地表的高精度数据进行回传。技术人员根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多站扫描融合生成高密度三维“点云模型”,在山脊线及斜坡敏感区布设解译剖面,通过点云特征及地形形态解译分析,查找裂缝、沟道、凹腔等地灾发育痕迹,初步筛选出地灾变形迹象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野外现场逐一核实和处置。

图源: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为复杂山体做的“CT扫描”,精准锁定了地质灾害隐患,有效破解了“人难至、险难察”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