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蚊子还小?国防科大这款仿生机器人不简单
作者 | 弘微
责编 | 四海
题图 | 新华日报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发出一种仅有蚊子大小的仿生机器人。这款仿生机器人融合了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及生物仿生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实现了从结构设计到动力系统的创新。
据悉,该仿生机器人翼展仅3厘米,重量不足0.3克,是目前全球最小的全自主飞行仿生机器人之一。其不仅在外形上与蚊子极为相似,更在运动模式和环境适应性上具备惊人的生物拟态能力。它模拟蚊子飞行机制,能够实现悬停、转向、低空俯冲等复杂机动动作,可在狭窄空间内灵活穿梭。
在军事应用方面,这款微型仿生机器人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其微小的体积和轻盈的质量使其成为战场上理想的“信息尖兵”。它能够潜入敌方阵地,穿越狭小缝隙,绕过严密防线,凭借内置的微型传感器和高清摄像装置,将关键情报实时回传。此外,该机器人还可进行集群作业,通过协同配合对敌方重要设施、兵力部署等进行全方位侦察,而敌方却很难察觉这些“不速之客”的存在,极大提升了战场信息获取的效率与安全性。
这款机器人采用碳纤维打造坚固轻巧的外壳,并搭载自主设计的芯片和定制化电池,通过蓝牙遥控实现灵活操控。尽管目前处于测试阶段,但已展现出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潜力。除军事领域外,它在民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深入航空发动机内部进行精密检测、穿梭于狭小管道完成探查工作,还可在灾难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搜救犬无法抵达的废墟缝隙,通过红外与声学传感器定位生命迹象。
图源:新华日报
中国在微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并非孤例。此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闫晓军教授及其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BHMbot”的仿生机器人昆虫,能够以比蟑螂更快的速度进行超快无绳运行,并具有更好的转弯敏捷性。这些仿生机器人的诞生,标志着微机电技术与生物仿生学的里程碑式融合,其“隐蔽侦察+狭空间作业”的双重能力,将重塑军事与民用领域任务范式,在灾难搜索和救援以及机械设备结构检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源:新浪微博
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这款蚊子大小的仿生机器人,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微型机器人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更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类微型仿生机器人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安全保障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