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空企业超1900家;翼龙无人机创3000公里纪录 | 本周速递

题图 | AI生成
本周低空经济领域异常活跃,政策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从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到地方政府的具体支持措施,从气象保障服务到实际应用场景落地,低空经济正在加速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政策动态
国家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7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我国陆续实施的一系列国家标准有效助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会同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强民用无人机标准的制定实施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标准支撑。据悉,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从去年6月起陆续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在航空航天方面,《方案》明确,围绕航空发动机、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开展卫星遥感与通信、商用飞机智能制造、低空航空器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导航、能源动力等关键参数测量校准技术。
气象保障标准框架构建
7月6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在广州组织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标准框架研讨,安徽、浙江、广东省气象局,成都、深圳市气象局等参与交流。会议认为,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标准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
7月8日,全国首家低空气象实验室——成都低空气象实验室揭牌成立,成都是全国首个气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该实验室布局了8大重点研究方向,重点突破低空风场精细化观测、无人机气象探测等关键技术。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7月7日,江苏省科技厅、上海市科技委、浙江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印发《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聚焦战略需求,重点围绕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通用人工智能、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基础设施建设
飞行服务站建设取得突破
7月7日,华东地区首家B类飞行服务站吉安飞行服务站正式通过民航局审查认证,上线运行。该服务站具备飞行计划申报、低空气象服务、通航情报服务和协助救援服务等四大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受理、一网通办"。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5G-A网络建设加速推进
7月9日,江苏宿迁市推动无人机应用技术与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建成城市级300米泛低空组网,部署5G-A网络,建成低空专用5G-A通感一体基站8个,为低空飞行器提供高精度的网络定位。
7月1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会议。深圳市今年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累计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301条。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各类型低空起降点875个、5G-A通信基站7340个,5G-A通感基站147座。目前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合计超过1900家,规上企业增加值达213.8亿元、增长26.4%。
产业发展与应用
应急救援领域突破
7月7日,南网通航完成国内首次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抢修双机联吊应急物资运输。为应对广西河池天峨县特大暴雨险情,南网通航公司调配2台最大载重140kg的电动大型无人机,执行电力应急物资运输任务,累计运送电力物资达1.932吨。现场技术团队采用双机联吊运输方案运输重达210公斤的钻机部件,落点精度达厘米级。
7月11日,中航无人机现场团队连续3日调派翼龙应急型无人机飞赴灾区,执行紧急灾情侦察和通信保障任务。任务期间,累计恢复接入三网通用户超2000人,承载流量超23GB。面对高海拔、厚云层与复杂山地等极端条件,翼龙应急型无人机累计飞行19小时,创下该机型横跨3000公里异地作业新纪录。
生态监测应用拓展
7月8日,川西北高原首架生态观测无人机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完成首飞任务。这是中国气象局在西南四省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部署的第一套生态气象遥感无人机观测系统。该无人机搭载多种传感器,可对若尔盖湿地开展多项监测评估。
科研合作深化
7月11日,亿航智能宣布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清华亿航低空航空技术联合研究院"。双方将以联合研究院为平台,共同推动低空航空领域的科研创新,重点围绕中大型自动驾驶飞行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
7月11日,青岛蓝天民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用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工程试验验证及试飞员训练的专业级工程模拟机在上海沃兰特航空的实验室正式验收并启用。这是国内首台专业级eVTOL工程模拟机,将为eVTOL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
地方政策与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布局
7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正式揭牌。该中心首批将围绕产业、民生、政务三方面,聚焦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绿色能源、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八大领域,计划每年挖掘应用场景不少于100项,征集技术产品不少于100项。
7月7日,广州南沙区工信局印发《广州市南沙区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南沙区每年将遴选不超过30个(含)典型场景项目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最高按照每个项目实际交易费用的40%(含),单个项目最高300万元(含)的标准给予奖励。
各省市积极推进
7月7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促进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
7月9日,合肥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围绕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谋划设立未来产业基金。
7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布局"天空之城"、打造低空产业新标杆情况。据介绍,山东目前拥有经营性无人机企业达到1400余家,培育通用飞机和无人机整机、发动机、零部件和航空材料研发制造企业400余家。
人才培养与行业监管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7月11日,《江苏省航空航天装备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正式发布,在全省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航空航天装备专业,设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
7月9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5年黑龙江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机手、农业生产无人机飞手。
行业监管与评价
7月8日,民航局公布2024年度通用航空企业诚信经营评价结果。在评价的571家传统通用航空企业中,A级企业293家、B级企业220家、C级企业58家。
本周小结
本周低空经济领域呈现出政策密集发布、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良好态势。从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到地方政府的具体支持措施,从气象保障服务到实际应用场景落地,低空经济正在形成系统性、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在应急救援、生态监测、农业应用等领域,无人机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验证。同时,5G-A网络建设、飞行服务站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数据截至202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