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低空经济进入智能化时代
题图 | 大疆创新
技术演进:从“看得清”到“看得懂”
2025年上半年,大疆连续发布的产品线揭示了低空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人工智能正在从辅助功能转向核心驱动力。从“看得清”到“看得懂”,大疆正将AI技术深度融入无人机产品,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整个低空产业对效率和精准度要求的不断提升。
大疆Matric 4
以DJI Matrice 4系列为例,内置人、车、船目标检测AI模型,单张照片目标检测高达1000个,这种能力的实现意味着无人机不再仅仅是数据收集工具,而是具备了初步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智能平台。在电力巡检中,无人机可以自动识别绝缘子缺陷、导线异常等问题,而在应急救援场景中,能够快速定位和统计人员分布,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产品形态重构:专业门槛在逐步消解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并未将低空产品推向更高的专业壁垒,反而在降低使用门槛。DJI Flip采用创新可折叠全包围桨叶保护罩设计,轻于249克,无需遥控器也能掌上起飞,这种设计思路反映了低空产品正在从专业工具向大众化设备转变。
大疆司空2云平台
支持AI智能跟拍,可通过语音操控“Hey Fly”唤醒的功能设计,实际上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非专业用户也能获得专业级的拍摄效果。这种趋势在商用领域同样明显,通过大疆司空2云平台和Pilot 2协同,指挥中心可直接接管无人机飞行,进一步降低对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要求。
应用场景深化:从单点作业到系统化解决方案
低空产品的应用正在从简单的数据采集向复杂的业务流程重塑发展。单架次可完成面积2.8平方公里区域的正射测绘作业,测绘航线速度最快可达21米/秒,这种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作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传统测绘需要多人协作、多次外出作业,而现在单人单机即可完成大面积作业。更重要的是,Matrice 4系列还支持贴近摄影测量,在遥控器上即可实现粗模重建,无需导入电脑端,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初步成果输出的一体化流程。
在农业领域,截至2023年10月,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突破60亿亩次 ,这些数据背后是精准农业理念的普及和实践。无人机不再是简单的喷洒工具,而是集成了作物监测、精准施药、产量评估等多功能的农业生产平台。
根本驱动力:降本增效
低空产品应用的根本驱动力在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以电力巡检为例,传统人工巡检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爬塔作业,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而使用配备AI检测功能的无人机,一天可以巡检数十基杆塔,检测精度甚至超过人工判断。
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这一预测基于的是低空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渗透。在物流领域,大疆运载无人机已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山区和南京、天津等岸基运输场景进行试点应用,解决了传统物流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成本和效率问题。
应用拓展的边界与挑战
虽然大疆技术进步显著,但低空产品的应用仍面临现实挑战。大疆考虑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这一动向反映了无人机技术向其他领域的溢出效应,但也说明了单一产品类别的市场天花板问题。
2025年大疆将继续深化行业级应用,在农业植保、地理测绘、物流等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加强布局,这种策略调整表明,低空经济的未来增长点在于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而非横向的产品扩张。
结语:务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大疆2025年上半年的产品发布可以看出,低空经济正在从概念炒作回归到实用价值创造。AI技术的融入、产品门槛的降低、应用场景的深化,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低空产品正在成为各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标准化工具。
这种发展趋势的核心在于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未来低空经济的成功将更多依赖于对具体行业痛点的深度理解和针对性解决方案的提供,而不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