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国家队选拔在即!这条“赛道”真的值得孩子参与吗?

2025/07/17 23:39:00

1752766592591.png

题图 | 知乎

当“2025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无人机项目)锦标赛暨中国无人机国家队选拔赛”的消息传来时,许多家长既兴奋又困惑:中国无人机国家队是什么?这对我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举办此项赛事,2024年已经成功举办。来自全国55支代表队253名无人机精英选手参与了激烈角逐,获胜者成功晋级FAI世锦赛。这标志着中国在无人机竞技体育领域正式建立了国家队选拔体系。

1752766627259.png

2018年世界无人机锦标赛测试赛现场
(图源:无人机网)

目前中国的无人机竞赛体系实际上分为两个重要轨道:

专业竞技轨道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主要面向成年专业选手,目标是选拔代表中国参加FAI世界无人机锦标赛等国际赛事;

青少年教育轨道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高学生,已连续入选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虽然当前的国家队选拔主要面向成年选手,但青少年无人机教育正在为未来的国家队培养后备力量。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历届总参赛人数累计逾10万人次,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无人机领域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正性以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比赛。

家长最关心的参赛门槛其实比想象中更低。年龄要求覆盖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比赛不指定器材,凡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安全标准及比赛项目规则要求的器材均可参赛,这意味着家长不需要购买昂贵的指定设备。

比赛项目十分丰富,包括操控类13项、编程类5项、组合类2项、虚拟类3项,从简单的遥控飞行到复杂的编程挑战,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项目。参赛通常分为地区选拔赛、省级区域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层级,为孩子们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参加无人机竞赛的意义远不止一场比赛。在升学优势方面,航模特长已列入重点航空院校自主招生条件之一,可获得20至60分高考降分政策优惠。越来越多的学校招收无人机特长生,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就有17所学校招收航模无人机方向的特长生

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作为白名单赛事,其获奖在综合评价招生的初审环节会有一定优势,部分高校把竞赛奖项作为校测加分项。在能力培养方面,大赛贯彻航空科普及STEAM教育理念,设立了旋翼类、固定翼类和创意类三大类20余项赛项,囊括飞行操控、团体对抗、编程创新等多种类型赛事。无人机、航模运动的制作和飞行竞赛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究和应变能力。

1752766671628.png

“终极之翼”无人机竞速邀请赛(图源:南方网)

与家长熟悉的数学竞赛国家队相比,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相似点在于都是通往国际舞台的桥梁: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被称作数学界的“世界杯”,每个参赛国最多可派6位参赛选手;FAI世界无人机锦标赛同样是国际顶级赛事,分为个人组与国家队。两者都有完整的从地方到全国的选拔体系,最终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

但关键差异在于学科属性:数学竞赛主要考查纯数学思维能力,参赛者必须未满20周岁且最高学历为高中;无人机竞赛则融合了工程、编程、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在发展历史上,IMO自1959年开始举办,已有65年历史,体系非常成熟,中国队被称作“梦之队”;而无人机竞赛自2017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发展迅速,正在快速提升认知度,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背景下。

对于家长而言,是否让孩子参与这条新赛道需要理性考虑几个因素: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无人机竞赛需要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家庭投入能力也很重要,虽然不要求昂贵设备,但长期参与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如果孩子有意向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发展,无人机竞赛是很好的实践平台。建议从兴趣培养开始,可以从简单的无人机操控体验开始观察孩子的兴趣程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合的项目,重在参与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获奖,将无人机竞赛作为STEAM教育的一部分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随着国家对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的重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相关的教育和竞赛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新的竞赛项目,而是一个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新窗口。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能成为“国家队选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否培养了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是否在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