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不起来”的城市中起飞——北京低空经济发展的“悖论”

2025/07/25 23:30:50

1753457049914.png

题图 | 即梦AI

7月14日,一则来自北京市政府的通告让整个低空经济圈都紧张了起来。从7月16日零时起至9月3日24时止,北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昌平、门头沟等9个区将设置为净空限制区,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护航”。

1753457112816.png

北京发布净空限制通告(图源:公安部)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无人机、风筝、气球,甚至连信鸽都要“禁足”。对于北京无人机培训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北京若干家机构已纷纷将培训业务迁往外地,主要的迁入地是天津和河北,另外在净空限制区的考点,现在已经停考,等到净空限制解除之后,再组织进行无人机执照考试。北京禁飞9区之外的培训机构,目前不受影响,但如果后续政策发生变化,也会选择其他的城市作为培训基地开展运营。

矛盾中的“北京”

这种“飞不起来”的现状,与北京雄心勃勃的低空经济发展目标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北京要实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突破5000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

但北京的空域管制也是全国最严的,天安门周围30公里半径内的禁飞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市区,其中,北京的禁飞区边界在北面和东面与六环路接近,西面和南面则比六环路稍远。

对于任何一家需要外场试飞的低空企业来说,这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天堑”。

是“智慧”,更是“无奈”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许多企业采取了“总部在北京,试飞在外地”的模式:

一方面为了利用北京的人才、政策和资金优势,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为了项目的顺利进展将试飞基地外迁到天津、河北,以及更远的海南、内蒙古等地。

还是专注于“研发”吧

这种被迫分离的背后,实际上催生了一场差异化的产业重构。

丰台区正在成为这种变革的典型代表,他们基于辖区内的科教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明确提出以研发为导向的发展思路,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落地产业园区以及打造产业生态来吸引企业入驻。

这种“丰台样本”的核心理念很简单:既然飞不起来,那就专心做最有价值的事情,专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严格的空域限制正也在倒逼北京的低空经济走向产业链的最高端。当其他城市还在为争夺制造环节而激烈竞争时,北京将重心转向了技术创新引领。

这里正在建设一批低空经济领域的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攻克那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和低空安全技术。同时,北京还承担起了标准制定主导的角色,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低空经济领域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

另外,这种模式也推动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北京的低空技术和装备在天津、河北等地区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格局:京内负责技术输出,京外承担技术验证及服务应用。虽然这种模式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它也意外地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和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