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战争:无人机作战如何塑造缅甸的冲突局势

2025/07/25 23:49:29

1753457542045.png

1753457596908.png

导语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创新时,在遥远的缅甸,一场同样深刻的军事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自2021年政变以来,这个东南亚国家的内战已成为全球无人机冲突事件第三多的地区,仅次于乌克兰和俄罗斯

与传统大国间的对抗不同,缅甸冲突展现了一个更加引人深思的现象:商用无人机技术如何让资源匮乏的反抗组织也能拥有自己的“空军”,并与装备精良的政府军展开不对称较量。从改装农用无人机到自制神风攻击机,从“蜂群”战术到电子干扰反制,这场四年来造成8万人死亡的冲突也在重新定义现代战争的面貌。

缅甸的经验表明,无人机革命远不仅限于那些占据国际头条的冲突。在这个相对被遗忘的战场上,技术的“民主化”正在改写军事力量的传统法则,其影响或将波及全球范围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和地区冲突。这不仅是缅甸的故事,更是理解21世纪战争变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缅甸——自2021年政变以来,四年多的战斗已造成至少8万人死亡——其中,空中作战对冲突的影响至关重要。尽管地面战场屡屡受挫,缅甸军政府仍保持着制空权,并凭此维持着对权力的控制。然而,在过去12个月中,缅甸军方在空中作战策略上发生了显著转变:加大对无人机技术的投入,而这正是反抗势力在冲突中长期使用的技术。随着双方越来越依赖无人机来获得空中战略优势,缅甸冲突现已成为全球无人机事件记录数量第三多的地区,仅次于乌克兰和俄罗斯

在2021年推翻民选政府的政变之前,无人驾驶飞行器(通常称为无人机)在该国很少出现。四年后,它们已成为无处不在的存在,不仅影响战斗胜负,还能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直升机,并吸引了海外侨民的大量资金支持。反抗阵营由数百个既有的民族武装组织和因政变而动员起来的武装团体组成,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政变后的武装团体开始生产各种简易和更精密的武器,包括火箭发射器、地雷和炸弹,以维持对军方的抗争。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使非国家组织能够将商用无人机改装成用于侦察和作战目的的无人机,从而实现新的攻击行动。无人机的供应、改装和部署对反抗团体在过去四年中取得的地面进展贡献巨大,有效对抗了军方的制空优势。

军方在无人机作战方面长期落后,主要依靠老化且往往不够精确的战机。资源的减少和领土的损失迫使军方发展自己的无人机项目,学习对手的灵活性并寻求盟友的支持。与此同时,军方还试图通过部署先进的干扰技术和破坏无人机供应链来削弱反抗势力的攻击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缅甸的无人机战争将何去何从?

一支不同寻常的“空军”

与许多拥有自己军工厂并通过贸易获取武器的传统民族武装组织不同,政变后成立的武装团体资源有限,关系网络也相对薄弱。这迫使他们不得不依赖民族武装组织的慷慨援助,并自制简陋的枪支和武器装备。自2021年以来,他们已生产出各种武器——包括手榴弹、水雷、火箭发射器,以及无人机炸弹——帮助他们在与缅甸军方冲突中的战略地位从防守转为进攻。

在所有武器技术中,无人机对缅甸战争的影响最为深远。对于缺乏战斗机、直升机、动力伞和其他空中军事装备的反抗组织而言,无人机构成了他们的整支“空军”。

反抗组织将商用无人机——如用于航拍和农业的无人机——改装成配备小型爆炸装置的攻击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被用来攻击缅甸军方的护卫队、检查站和军营——通常具有战略精准性。后来,他们能够使用市售零件自行组装无人机,这提高了无人机机队的航程和载荷能力。据报告,反抗组织首次使用无人机是在2021年12月,地点在实皆省帕勒镇区。自那时起,ACLED记录显示,反抗组织在缅甸600多个不同地点进行了超过2100次无人机攻击事件。到2024年,无人机已显著重塑了战场局势(见下方地图和图表)。

1753457713415.png

在政变后涌现的反抗组织中,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无人机部队,如“联邦之翼”和“云翼”——这两支部队隶属于克伦邦的克伦民族联盟/克伦民族解放军。其他组织如“Shar Htoo Waw”则充当无人机部队的知识中心,为无人机创新和改装提供培训和材料支持。无论是传统民族武装组织还是政变后成立的武装团体,各反抗组织的资源状况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它们获取和使用无人机的能力。

反抗组织中常用的两种无人机是多旋翼无人机(如四轴飞行器和六轴飞行器)和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可以垂直起降,而固定翼无人机需要水平起飞,需要发射平台或人工辅助,但它们具有更长的飞行距离。下图展示了这两种无人机类型,以及将在下一节讨论的三角翼无人机和垂直起降无人机。

反抗组织以多种方式改装无人机,包括添加摄像头和第一人称视角功能、增加载荷能力,以及将其改造成自杀式或神风式无人机——这种无人机被设计用来撞击目标并引爆。

1753457873936.png

这些无人机被用于各种战略目的,包括侦察、干扰军方补给线和增援、参与作战、摧毁高价值资产,以及实施高调攻击或暗杀行动。在一次引人注目的行动中,2024年4月4日,反抗组织同时使用神风无人机攻击了军事首都内比都的阿叶拉军用机场和军方总部。反抗组织声称成功击中军事目标,报告称阿叶拉机场发生火灾,两名军人死亡,另有四人受伤。军方则声称击落了其中七架无人机。

在另一次高调攻击中,2024年4月8日,当军方副总司令梭温访问毛淡棉东南军区司令部时,反抗组织发射了五架神风无人机。在4月9日的后续攻击中,反抗组织声称无人机炸弹击中了一座体育场和一个直升机单位,摧毁了两架军用直升机。

2024年末,无人机技术的日益精进使得攻击高价值军事资产成为可能。11月11日在密铁拉,反抗组织使用24架无人机攻击了善德机场和第99轻步兵师基地,摧毁了两架Y-12飞机和两个武器工厂。这次行动经过了近一年的筹划,反抗组织在试验和实际行动中损失了十多架无人机。然而,反抗组织还将无人机用于心理战,即使缺乏弹药时,也会派遣无武装无人机飞越碉堡和检查站,对军方施加持续压力并打击士气。

反抗组织在作战中使用无人机取得了战场成功。一个突出例子是“1027行动”——2023年末由三兄弟联盟及其盟友在掸邦北部发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反抗军“蜂群式”地将无人机投入战斗,给军方造成重大伤亡并夺取了大片领土。据一名从此类战斗中撤退的军人描述:“无人机投下的炸弹一批接一批,就像下雨一样。”另一个例子是,反抗武装在克耶邦夺取沙道镇时,凭借无人机的帮助,没有进行任何交火就占领了该镇,且无人员伤亡

总的来说,无人机弥补了反抗组织缺乏主要空军力量和重型武器的不足。2022年至2024年间,战场上的成功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对军方采取攻势。但这也为军方敲响了警钟,促使其开始优先发展自己的无人机项目并加强防空系统。

军方的空中作战行动

凭借能够在高空机动并从空中发动无人阻挡攻击的能力,缅甸军方保持着明显的制空优势。这是其相对于反抗组织的最大优势,因为许多反抗组织都缺乏击落战斗机和其他空中目标所需的重型武器。因此,自2023年末以来,军方加大了对空袭的依赖。2025年1月至5月期间,军方实施了1134次不同的空袭,而2023年和2024年同期分别为197次和640次。

尽管拥有制空优势,军方的地面部队数量却因重大损耗而严重不足。大量领土失守导致军方无法在国内许多地区部署军队。士气低落,士兵在作战中经常临阵脱逃,许多战俘在被俘获释后选择不回归军队。军方于2024年2月实施征兵法,将18-35岁男性和18-27岁女性的征兵合法化。然而,该法律仍无法提供足够的新兵来补充日益衰弱的军队,迫使军方在被遣返回国人员和弱势群体中强制征兵。地面力量的削弱,加上经济衰退和缺乏购买航空燃料的外汇,迫使军方专注于升级内部无人机项目。

自2024年以来,军方开始用无人机和动力伞来补充其飞机和直升机机队(见下图)。这些设备比直升机和战斗机更便宜,操作所需的训练也更少。然而,无人机和动力伞展现出了更高的精确度和杀伤力。军方首次使用动力伞——一种可搭载最多三名士兵的动力滑翔伞,具备向地面目标开火或投掷炸弹的能力——的记录出现在2024年12月,当时一架动力伞在实皆省当达镇区造成两名平民受伤。自那时起,ACLED记录显示军方使用动力伞超过120次,造成至少70人死亡。

1753457963670.png

动力伞主要部署在控制权混合的地区或反抗组织装备匮乏的地区,比如缺乏击落动力伞所需的7.62毫米弹药和武器的地区。军方已在至少340个地点对反抗组织和平民实施了570多次无人机攻击。军方的无人机攻击已造成至少191人死亡,其中至少158人是平民。

虽然军方的无人机作战直到2024年才取得重大进展,但早在2014年就开始使用无人机,并自2016年起开始本地生产。缅甸军方首次报告的无人机攻击发生在2020年,地点在若开邦妙奔镇区,目标是若开军。军方还在2021年初期屠杀手无寸铁的反政变抗议者时广泛使用无人机进行监视。在2022年3月27日军方第77个建军节上,军方放飞了数百架无人机进行公开展示。2023年11月,军政府领导人访问了中国无人机制造商,据报道订购了数千个无人机零件。在2024年初获得中俄培训支持后,军方还成立了专门的无人机部队。现在军方使用各种配备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和夜视功能的商用和军用级无人机进行侦察和作战。

军方使用侦察无人机引导炮击并识别反抗武装的位置,以便召唤空中力量进行精确攻击。而神风无人机则会悬停、识别目标,然后发动自主攻击。在许多情况下,目标一旦发现无人机就已来不及逃脱攻击了。截至2025年5月,这些无人机正在至少三个活跃冲突地点使用:八莫(克钦邦)、南渺(掸邦北部)和高恺(克伦邦)。

在八莫,军方使用无人机显著减缓了反抗组织的推进速度。克钦独立军及其盟友于12月4日发动攻击,最初占领了机场等几个关键地点,但他们在该镇其他多个地点难以击败军方。这是因为军方部署了配备热成像、前视红外技术和夜视摄像头的先进无人机,使得推进变得更加困难。

这类精密的无人机攻击使军方能够通过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来夺回此前失去的领土。军方重新占领了曼德勒省摩谷镇区的汀涅村,以及掸邦北部南渺镇区的美博村和瑙林村——这些村庄此前在德昂民族解放军控制下。军方正在缓慢推进,试图将德昂民族解放军从“1027行动”中的战果中推回,迫使其退至掸邦北部的南伞和勐通镇区。

军方无人机使用方式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反抗组织战略和本土化进程的模仿。这表明军方不仅在向俄罗斯和中国等盟友学习,也在向对手学习。这在军方防空部队和远离核心基地的各邦各省地区军事司令部下属无人机营中尤为明显。在这些地方,军方使用改装的商用无人机,要么搭载金属炸弹(这是军方以传统方式制造的常规弹药),要么搭载塑料外壳炸弹(这种简易炸弹的制作方式与反抗组织如出一辙)。

2024年10月22日,军方在靠近泰缅边境的赫朗布镇区使用简易无人机攻击了克伦民族联盟/克伦民族解放军第7旅总部(见下方地图)。军方使用的神风无人机在设计和规格上与反抗组织长期制造的无人机如出一辙。

1753458354251.png

军方使用简易无人机的进一步证据出现在2025年4月3日掸邦南部毛别的战斗中(见上方地图)。在这次攻击中,军方使用了一架由泡沫塑料和一种名为中空板的塑料制成的无人机,反抗组织将其称为三角翼无人机,因为其翼型配置与伊朗制造的“见证者-136”单程攻击无人机相似。这些例子让反抗组织确信军方正在复制他们的创新。双方也有可能从相同的外部来源获得无人机设计方案,很可能包括中国。

军方的空中作战行动现已融合了战斗机、直升机、动力伞和无人机,在整个战争期间不断演进。无人机能力的加入弥补了军方的人力资源问题,并有助于降低作战成本。反过来,更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实现了致命的精确打击,能够对敌人造成重大损失,迫使其转入防守态势,并破坏反抗组织控制区域内的任何和平状态。

无人机军备竞赛

自2024年末以来,军方在无人机使用方面快速缩小了与反抗组织的差距(见下图)。反抗组织无人机使用量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军方加大对先进干扰设备的使用以及对其无人机供应链的破坏等因素。

1753458449655.png

2024年9月军政府副部长访华期间,军方要求中国阻止向反抗组织出口两用物品和无人机零件。据报道,军方还下令逮捕在国内销售和进口军民两用物品的个人。因此,反抗组织越来越难以获得改装无人机所需的全部零件,而且大多数无人机的成本自2023年以来已翻了一番。据为本报告接受采访的专家称,2023年用于作战的农用无人机价格相当于3000美元,现在约需6250美元。价格上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包括中国决定关闭与缅甸的部分陆地边境,迫使反抗组织使用替代的、更昂贵的路线进口无人机组件;缅元贬值;以及通胀,因为官方销售渠道日益被关闭。

由于被认定为非国家行为体,反抗组织无法从其他国家行为体购买武器装备或接受直接军事援助。虽然一些反抗组织声称有能力在无人机和电子战方面与军方竞争,但他们的预算和资源有限,难以对抗军方升级的无人机。

此外,反抗组织操作的商用无人机无法绕过军方的干扰设备。这些通常被称为干扰器的设备通过切断无人机与操控者之间的通信链路来干扰无人机信号。这可能导致无人机坠毁、返回起飞地点,或在空中悬停直到电池耗尽。在军方感到无法匹敌对手无人机技术的战斗场景中,会使用干扰器。在最坏的情况下,无人机在失去连接后从空中坠落,甚至会击中平民。一个突出的例子发生在2023年11月22日,反抗组织在木姐操作的一架携带炸弹载荷的无人机被军方干扰器干扰。无人机随后坠毁在泽雅明加拉寺,摧毁了寺庙并致一名小沙弥受伤。

军方现在在几乎所有主要基地都部署了升级版干扰设备,能够干扰四频道频率,干扰范围高达1000米。而大多数反抗组织的无人机只有三频道频率。这导致反抗组织损失无人机,对使用无人机更加谨慎,只在安全条件下使用,从而影响了其无人机的整体使用量。虽然拥有更好资源和技术的反抗组织(如克钦独立组织/克钦独立军)能够克服这些障碍,但较小的反抗组织在面对干扰器时被迫改变战术。一个在实皆省活动的小型反抗组织声称,在7架无人机被军方干扰器击落后,他们已转回地面作战。反抗组织缺乏反制措施和预算有限,使他们在无人机军备竞赛中落后,这对军方有利。

虽然军方尚未扭转自2021年政变以来反抗组织取得的许多战果,但其在无人机使用方面的近期改进正在有效削弱反抗组织此前强大的无人机能力。这在孤立发生于激战之外的战术无人机攻击中尤为明显。在2024年至2025年间的钦邦法兰镇战斗中,当军方剩余部队被围困在该镇最后一个军事基地时,军方实施了不间断的战斗机空袭并保持无人机干扰器开启。这导致进攻的反抗武装只能通过传统方式——依靠轻武器火力和地面阵地压力来夺取基地。如果反抗组织能迫使军方更频繁地使用干扰器,实现彼此间更好的协调,或结合使用不同武器,他们或许能够保持既得战果,并在战场上至少能够对抗军方日益有效的无人机使用。

无人机是否正在改变缅甸的战争形态?

无人机的易获得性、易改装性和成本效益使反抗组织和军方都能在实现军事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作战伤亡。虽然无人机是否最终会成为缅甸冲突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仍有待观察,但双方都在越来越多地将无人机整合到军事战略中,而2025年似乎是军方可能获得明显优势的一年。然而,反抗组织将继续努力改进其无人机改装和武器生产工艺,灵活调整无人机部署,并优先拆除军方的军工生产设施——那里大规模生产雷管、枪支、炸弹和无人机——以重新平衡力量对比。

在中国和俄罗斯等盟友的技术和军事支持下,军方只会在反攻作战中加大无人机的使用。在反抗组织缺乏改进反制措施的情况下,军方将继续凭借战斗机、直升机、动力伞以及最新加入的旋翼机等大型飞行器主导缅甸领空。但鉴于军方在多个战线上兵力过于分散,这种制空优势不太可能决定性地将地面力量的整体平衡转向有利于军方的一边。

然而,制空优势确实使军方能够继续瞄准平民聚居区;摧毁医疗诊所、市场和学校等民用基础设施;破坏民众生计。这阻碍了反抗组织在其控制区域建立持久稳固的管理机构并向平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