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2025版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标准

题图 | AI生成
7月24日,为期两天的首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闭幕。会上首次发布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牵头编制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简称《框架指引》)。该文件的发布,将弥补我国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图源:中国民用机场协会
《框架指引》以无人驾驶航空基础设施为主,兼顾传统通用航空领域,系统构建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多级指标体系,涵盖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两大类别,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框架指引》的制定基于多项现行法规与政策,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确保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文件提出四大构建原则:系统性、实用性、协同性和创新性。其中,系统性强调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的衔接,实用性注重适配无人机、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运行需求,协同性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则鼓励人工智能、低轨卫星、5G-A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框架主体结构方面,《框架指引》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划分为四大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低空空管基础设施包括空域使用、通信导航监视设施、气象监测、安防设施及飞行服务信息化平台;低空起降基础设施涵盖通用机场、航空飞行营地、起降场(点)及配套的能源补给和运维保障设施;低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涉及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科普研学、航空器交易服务等;低空应用场景配套基础设施则包括载客、物流、作业、公共服务及消费等场景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文件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将每年对《框架指引》进行评估,结合实践成果持续优化调整,并鼓励相关单位基于文件编制技术规范。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阶段,未来将有力推动低空经济与城市发展、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