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就3项无人机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征求意见

2025/07/31 19:50:06
题图 | 工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2025年第八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将制定三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针对感知避让、飞行控制数据记录和数据链路安全三个核心安全领域,为低空经济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标准支撑。

图源:工信部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感知与避让要求》作为三项标准中的重点,项目周期设定为18个月,由装备工业二司和无线电管理局共同主管。该标准将规范无人机在复杂低空环境中的自主感知和避让能力,这是实现无人机安全自主飞行的关键技术要求。感知避让技术直接关系到无人机能否在低空空域与其他飞行器、建筑物、地形障碍物安全共存。标准的制定将明确无人机必须具备的最低感知能力、避让响应时间、安全距离等技术参数,为无人机制造企业提供明确的技术规范,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控制系统数据记录要求》标准项目周期同样为18个月,将建立无人机飞行数据记录的强制性要求。该标准对标民航客机的黑匣子系统,要求无人机必须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包括飞行轨迹、控制指令、系统状态等信息。飞行数据记录一方面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客观依据,帮助改进飞行器设计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为保险理赔、责任认定提供技术支撑,降低低空飞行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成本。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数据链路安全要求》标准项目周期为12个月,将规范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安全。数据链路安全是无人机安全运行的通信保障,标准将明确通信加密要求、抗干扰能力、通信中断应急处置等技术规范,防止无人机被恶意控制或通信被干扰,确保飞行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随着低空空域无人机数量快速增长,通信频谱资源日趋紧张,数据链路安全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无人机通信技术向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三项标准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意味着相关技术要求将成为民用无人机进入市场的必备条件。这将显著提升无人机制造的技术门槛和安全水平,淘汰技术落后、安全性能不达标的产品,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于无人机制造企业而言,需要在感知避让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加大技术投入,确保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对于无人机运营企业而言,标准的实施将提升运营安全水平,降低事故风险,有利于获得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标准制定工作汇集了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企业。感知避让标准委托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航空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制定,体现了航空器技术、运输管理、通信保障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数据链路安全标准则由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航空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

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确保标准既具备技术先进性,又兼顾产业应用的现实需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低空经济研究院、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参与,体现了标准制定工作对新兴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关注。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计将在2026年至2027年期间陆续发布实施,将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安全运行提供全面的技术规范,推动低空经济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