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分钟跨越 150 公里,“凯瑞鸥”破解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难题
题图 | 峰飞航空
2025 年 8 月 3 日,中国海油、中信海直及峰飞航空联合宣布,峰飞航空自主研发的 2 吨级 eVTOL 航空器 “凯瑞鸥”,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这一举动为海上石油运输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试飞由中国海油联合中信海直、峰飞航空共同实施。“凯瑞鸥” 从深圳陆地起降点起飞,装载着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经过 58 分钟的跨海域飞行,成功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 150 公里的惠州 19-3 平台,圆满完成运输任务。这一飞行的成功,为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海油在南海海域的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主要依赖船运。船运虽能运输大量物资,但速度缓慢,单程耗时约 10 小时。这对于紧急物资调度与应急保障需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当平台设备突发故障,急需关键备件进行维修时,船运的时效性根本无法满足,可能导致平台停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直升机运输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紧急需求,但其飞行成本较高。据了解,直升机单次飞行成本可达数万元人民币 / 架次,长期高频使用经济性较差。同时,直升机载重能力有限,通常单次仅能携带数百公斤至 1-2 吨物资,且受天气、空域管制等因素制约严重。在强风、浓雾等恶劣天气下,直升机往往无法正常飞行,这使得其在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相比之下,eVTOL 展现出了诸多显著优势。以此次执行任务的 “凯瑞鸥” 为例,它采用复合翼构型,最大起飞重量达 2 吨,商载能力 400 公斤,巡航速度每小时 200 公里。针对海上高盐雾、强气流的复杂环境,“凯瑞鸥” 配备了三重航电冗余系统和防腐蚀机身涂层,确保稳定飞行。在此次任务中,它精准降落在仅 15 米见方的平台甲板,充分展现了狭小空间作业能力。

图源:中国民航网
在运营成本方面,eVTOL 的运营成本仅为直升机的 1/5 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其采用的电动驱动系统,相比直升机的燃油驱动,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
同时,eVTOL 的维护保养相对简单,也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响应速度上,“凯瑞鸥” 将原本船运 10 小时的航程压缩至 1 小时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将物资送达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
其环保性也十分突出,eVTOL 采用电力驱动,实现了零排放,对海洋环境友好。而且,eVTOL 的舒适性更佳,飞行过程平稳,噪音低,为机组人员和物资运输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此次试飞的成功,是多方协同合作的成果。中信海直发挥 40 多年通用航空综合运营优势,统筹全域协同与全流程护航。在起降点选定、航线规划等方面作了精心准备,特别是协调制定空域清空方案,确保 eVTOL 在隔离运行模式下安全飞行。同时,充分依托国内首个数智化塔台,为此次大型 eVTOL 远海试飞保驾护航。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 eVTOL 技术逐渐走向成熟,eVTOL 有望成为海上平台高效人员倒班、紧急医疗救援、高价值零部件及物资快速按需运输的创新解决方案。未来,eVTOL 或许将逐步替代部分直升机运输场景,与船运形成优势互补,构建 “船运大宗 + eVTOL 灵活 + 直升机应急” 的三维互补体系,大幅提升海上油气平台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据预测,至 2030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 3 万亿元,而海洋场景的创新应用将成为重要增长极。此次全球首次 2 吨级 eVTOL 海洋石油平台飞行,无疑为这一增长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