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到2026年底,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2025/08/09 13:44:44
题图 | AI生成

近日,深圳市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图源:深圳市政府网

方案构建“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标准统一、智能先进、跨域融合”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明确建设四大中心:全球总部研发中心、低空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

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将形成“1+5+4”布局,即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高端智造中心建成10个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园区,在飞控算法、高能量密度电池、低功耗主控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示范验证中心将实现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超过70%。

起降设施建设布局

通用机场建设方面,2026年底前投入使用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完成南头直升机场搬迁,规划建设深汕通用机场。

载人起降场建设将新建174个直升机和载人eVTOL起降场,总规模达283个,结合商圈、CBD、产业园、医院、枢纽、景区、公园等布局。构建全覆盖、快速响应的公共服务网络,满足载人飞行、观光旅游、医疗救护、消防应急等需求。

货运配送起降网络包括物流运输起降点205个、社区配送起降点413个、城市治理起降点360个。其中医疗物资运输起降点148个,商圈配送起降点265个,面向警务活动、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农林植保、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2026年底前建成一期,实现对全市重点低空空域7×24小时全面监控。系统具备超过1000条客货运低空航线、300万架次/年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低空飞行。

通信导航监视网络建设依托5G、5G-A通感一体、1.4GHz专网、卫星通信等技术,构建空—天—地—海融合通信网络。整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各行业基准站,建设海陆一体的基准站网络。2026年底前建成低空安全管控阵地超50处。

气象监测网整合既有气象观测台站,部署测风雷达、雷电探测仪等设备,重点运营航路及起降点的气象监测空间分辨率小于1公里×1公里。建设低空飞行气象数字孪生平台,提供百米级立体网格风险预警等精细化管控服务。

保障措施与管理

创新基础设施方面,2025年底建成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设施先导装置,打造低空空域专用复杂流场模拟装置、低空飞行器智能训练平台。加快推进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运行试验区建设,完善龙岗、盐田、坪山、大鹏等测试场功能。

标准化建设将制定低空起降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争取设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与适航审定研究机构。推动eVTOL起降场与新能源充换电设施融合布局,探索消防站起降设施与城市治理起降点复合建设。

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空间保障、拓宽资金筹措、完善建设管理等四个方面。2025年6月底前发布低空起降设施布局规划,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按照“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原则,灵活运用国债、专项债、REITs、基金等手段筹措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