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正在改写农业版图:这群“空中农夫”的生意经

2025/08/12 20:09:21
题图 | AI生成

这是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24年9月19日,四川成都邛崃南宝山镇木梯村海拔1400余米的山顶上,随着无人机载着新鲜山笋腾空而起,当地农产品出山打开了新通道。2025年3月27日,云南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的枇杷种植示范基地里,植保无人机化身"空中管家",仅用5分钟就完成20亩高标准作业。

除了这些应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低空”写入其中,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助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低空技术,正在全面改写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变革。当作业效率提升超过20倍后,农户们对数字已经不再敏感。观望、兴奋混杂着谨慎,成为农业圈一些人的真实写照。没有人能预知这场技术革命的边界,也没有人能预判明天又会有什么新的应用场景。

这些农业从业者深刻相信中国的制造能力,在这个全球供应链最全面的国家,无论是大型农业合作社还是个体农户,都会反复告诉人们:我国目前是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作业超过21亿亩次。如今,困扰他们的只是要不要上新技术,怎么算成本账以及对设备选择的纠结。

技术与传统的碰撞无法阻止农业的进步。“效率提升这么明显,谁还愿意回到过去”也是关键词,没有农户舍得放弃这个能让农药减量30%、用水节省90%、作业效率提升20倍的新工具,哪怕前期投入不小。在大趋势面前,农民的朴实仍然会一次次战胜观念的保守。

我们搜集了一些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的真实案例,它们地域不同、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相同的是都在农业一线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路见证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这些案例有共性也有差异,这取决于它们的应用场景不同,因此也能为更多人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启发。

在变革浪潮中,敢于尝新需要勇气。这些真实案例背后,有无数农业从业者的智慧和坚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帮助他们抓住一次次机遇。

山区农产品运输:从“人背肩扛”到“空中直达”

四川成都邛崃南宝山镇木梯村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这个位于海拔1400余米的“云朵上的民族村”,过去农产品出山只能靠人力背运,村民们不得不跑到镇上寄快递。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随着无人机载着新鲜山笋腾空而起,当地农产品出山打开了新通道。村民们感叹,无人机运输既省时又省力,终于不用跑到镇上寄快递了。这种变化在全国各地的山区都在发生。

从技术角度看,这背后是载重能力的重大突破。北京延庆诞生了一款体重达550公斤的无人直升机,载重量可达200公斤级,续航能到5个小时,抗风能抗到8级。更重要的是,这款世界首款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的载重能力比传统构型提高30%,稳定性、抗风能力提高两级。

经济账也很清楚。据行业数据显示,在山地柑橘运输方面,无人机能为橘农每亩节省1000多元成本,给农民带来了切实好处。相比传统的陆运交通,无人机运输时间能缩短65%,运输成本节省30%。

目前这类应用还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很猛。广东省在《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重点拓展山区农产品转运等场景,打造覆盖全省的载重百公斤级跨地市低空物流网。

植保作业:农药减量30%,效率提升20倍

植保无人机是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应用领域。我国目前是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作业超过21亿亩次,农业无人机飞行小时数占整个无人机行业的98%。

云南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枇杷种植示范基地,植保无人机化身“空中管家”,仅用5分钟就完成20亩高标准作业。智能导航系统确保药剂精准送达每片枝叶,实现了农药减量30%的绿色革命、用水节省90%的节水奇迹、作业效率提升20倍的"山乡速度"。

技术效果已经得到充分验证。航空植保统防统治效果较农民自防提升了10%至20%,农药使用量减少20%至30%。无人机的喷头将药液雾化成微米级的超细颗粒,并利用卷扬风场使少量的水就能覆盖果树表面,相比人工浇灌,大大提高了药液和水的利用率。

从推广角度看,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浙江绍兴上虞区出台飞防作业补贴政策,鼓励专业飞防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无人机飞防作业按服务面积每亩发放2.5元的作业奖励,近5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71余万元。

适应性也比传统方式强很多。有人飞机农业作业只能适应较大地块,必须由专业队伍实施、成本高昂。无人飞机大小地块都可使用,专业作业团队和农户个人均可操作,有更高适用性。

城乡配送:从“概念验证”到“生活化应用”

与山区运输和植保作业相比,城乡配送应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北京平谷区农企开始尝试用无人机运送鲜鸡蛋,一架满载新鲜鸡蛋的无人机平稳降落在峪口镇西凡各庄村的养老驿站,打开无人机的配送箱,里头是一大箱鸡蛋,一颗都没有碎裂,老人们吃到了搭乘专机而来的新鲜鸡蛋。

目前,“鲜蛋专机”也为峪口镇的其他村庄、园区企业和超市进行多点位、多品类配送试点。这种生活化应用正在多地出现。

从运输距离和覆盖范围看,跨省物流代表了另一个发展方向。全国首条“干—支—末”跨省低空物流航线已经首航成功。一架满载贵阳蜂糖李等产品的通航飞机,从贵阳龙洞堡机场起飞,在飞行2小时15分钟后降落在成都淮州机场,而后交由无人机空运至金堂县科玛小镇,并通过快递员配送至客户手中。

区域性的物流网络也在建设。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梁溪区、滨湖区三地同时启动双向对飞的“低空物流”线路,其中航程最长的是惠山街道邮政同城处理中心至马山街道邮政揽投部的航线,飞行单边里程达到21.3公里。正常情况下,该线路需要1小时15分钟车程,无人机运输只需26分钟。

从政策层面看,多地都在加快布局。深圳打造的国内首条口岸场景无人机配送航线正式开航,香港下单,深圳取货,下单后最快10分钟即可在指定降落点取货。

成本和技术门槛:从“高不可攀”到“触手可及”

成本账现在已经算得过来了。一架20万左右的植保无人机,按正常的作业量,基本上两年就能回本。农机购置补贴能覆盖30%,实际投入进一步降低。

更重要的是服务模式的出现。对于中小农户来说,买不如租,按亩收费的专业服务越来越多。植保一亩地的服务费用15到20块,比雇人工便宜多了。

技术门槛也在快速降低。现在的无人机基本都是傻瓜式操作,在手机上画个区域,设定好参数,机器自己就飞了。培训一个合格的飞手,从零基础到熟练操作基本一个月时间就够了。

人才供给正在跟上。各地都在培育飞防服务组织,浙江绍兴上虞区共培育各类农业无人机持证飞手600余人,拥有一支50人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

政策支持: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

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低空"写入其中,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5059.5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过1万亿元,至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各地都在加快布局。广东省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重点拓展跨海高值海产品运输、航运物资补给、医疗物品快速转运、山区农产品转运等场景。北京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将产业规模提升至1000亿元。

空域开放也在加速。北京延庆区上空有着374平方公里、净高1098米的空域,对无人机敞开了大门。湖南省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

挑战和前景:从“局部应用”到“全面普及”

当然也有挑战。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关键核心技术仍较薄弱,市场体系发展滞后,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但从技术发展看,中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目前在世界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把先进技术用在农业上,为传统农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产业发展势头很猛。2023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无人机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运营企业近2万家。

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无人机在个人消费、地理测绘、影视航拍等领域应用基础上,应急救援、通信中继、气象探测等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无人机物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从农业角度看,应用场景从喷药、撒肥等,拓展到短距离运输。通过低空飞行器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火险、环境质量等关键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行业共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一线从业者,对于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从国家战略看,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从实际效果看,低空经济涉及的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近年均保持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医疗救护等新业态也在加速发展。根据部分研究机构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从技术成熟度看,农业无人机已有约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城市物流等应用发展更成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农业无人机促进农业革新和低空经济发展,带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

这个万亿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在这场农业科技革命中,那些能够拥抱变化、善于学习的人,终将在新时代的农业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