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正加快构建低空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题图 | AI生成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贵州、江苏、江西、福建等多个省市正加快构建低空气象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多部门协作等方式,为低空飞行安全提供关键支撑,全方位保障低空经济发展。
贵州省将气象服务保障纳入低空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日前印发的《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发展将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根据方案,贵州省气象局将重点参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低空智联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保障等工作,建立省级低空智能网联平台,提升航空情报服务、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空中风险识别等服务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还将建立低空气象数据研究院和气象监测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复杂山地气候条件代表性的新型经营模式,并通过科学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引进创新团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江苏省在低空气象技术创新方面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8月14日,由江苏省气象台、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共同组建的省低空气象联合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将围绕低空气象监测告警、预报预警、风险预警等"卡脖子"技术展开攻关。
江苏已研发七大类35种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产品,技术指标表现突出。其中低空三维气象实况产品垂直分辨率达50米,风切变、湍流耗散率等航危天气智能判识产品响应时间小于1分钟,航线级航危天气临近预警产品水平分辨率达100米。这些百米级、分钟级低空微尺度立体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及相关产品已接入省低空服务管理平台,自6月30日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以来,该平台日均服务近40万架次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
在台风“竹节草”影响江苏期间,气象部门依托该平台提前24小时发布适航区短期趋势预报并滚动跟进服务,助力全省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科学规划航线、提前避开大风及低空风切变高影响区域。
江西省注重多部门协同,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低空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8月11日,江西省气象局联合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中国民用航空江西安全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工作的通知》,从六个方面部署相关工作。
通知强调要加强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专业化气象服务保障平台,通过北斗地空通信系统为飞行运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定制化的天气风险保障服务,同时推广无人机、直升机等航空器在气象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建立"气象+保险"协同模式。
与此同时,各地也正积极探索具体应用场景。
福州市气象局与闽侯县政府深化低空经济战略合作,与福州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打造高新区无人机小镇气象服务示范点,联合申报“福州低空起降节点与航路气象保障网建设”项目。
青岛市则在低空海岛运输气象保障方面取得进展,7月25日成功保障了“凤凰岛---朝连岛”航线的低空多业态融合发展场景飞行活动。面对海上风场复杂、海雾天气频发等技术难题,青岛市气象局提前两个月实地考察,利用便携观测仪器现场采集气象数据,在无人机起降点部署激光测风雷达,制定《低空海岛物流试飞气象预报服务方案》,完成无人机首飞航线天气分析报告20期,主动融入青岛市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气象精细化预报产品交互共享。
当前,各地低空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并重、政府主导与市场协同、区域特色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的特点。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低空气象保障将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助力构建安全有序、开放高效的低空飞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