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兰特 30 亿 eVTOL 订单背后:是行业拐点,还是资本游戏?

2025/08/28 19:17:27

1756378838982.png

题图 | 沃兰特

一、订单惊雷与行业分歧

当 “eVTOL 订单虚高”“厂商靠 PPT 拿投资” 的质疑声还在行业里此起彼伏,沃兰特航空的一则公告突然搅动市场:8 月 26 日,公司与农银金融租赁正式签署协议,拿下 10 架确认订单与 110 架意向订单,总金额达 30 亿元

1756378884057.png

沃兰特航空与农银金租签署购机协议现场 
(图源:新华财经)

这已是沃兰特今年的第三笔重磅合作 —— 此前与南航通航、亚捷航空的签约,让其 VE25-100 型号的累计订单量突破 1600 架,成为国内 eVTOL 领域的 “订单大户”。

但这份亮眼成绩单并未换来行业一致认可。从业者的反应呈现鲜明两极:有人将其视为 “行业破冰信号”,认为金融机构入场能缓解 eVTOL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也有人直言 “水分不小”,质疑 “30 亿里 110 架是意向单,金融公司跨界会不会是新的资本套路”。

事实上,这种分歧本就是 eVTOL 行业的常态 —— 自赛道兴起以来,“订单数字” 与 “真实落地” 的差距、“技术承诺” 与 “工程能力” 的脱节,始终是外界关注的核心。这单 30 亿订单究竟有几分含金量?它能否打破行业 “虚火”,又暴露了哪些深层问题?

二、订单拆解:30 亿背后的 “干货” 与 “水分”

要读懂这单订单,首先得厘清 eVTOL 行业的 “订单规则”—— 并非所有 “订单” 都具备同等价值。在航空制造业的通行标准中,订单分为 “确认订单” 与 “意向订单” 两类,二者的法律约束力与商业价值天差地别。

确认订单需签订正式采购合同,买方按惯例支付 20%-30% 定金,厂商明确交付时间与技术指标,违约需承担赔偿责任,是空客、波音等巨头财报中 “实打实的营收预期”;

而意向订单多为框架协议或口头约定,无定金约束,买方可因政策、资金、市场变化随时取消,厂商也无需承担交付义务,更像是 “市场预热的宣传工具”。 

1756378939809.png

(图源:沃兰特)

套用这一标准审视沃兰特的 30 亿订单,“水分” 便清晰可见。VE25-100 单机定价 2500 万元,10 架确认订单对应的定金金额为 7500 万元(2500 万 / 架 ×30%×10 架),这是目前唯一 “锁定” 的资金;而 110 架意向订单既无定金支撑,也未明确交付时间表,能否落地完全取决于后续技术进展与市场环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整体现状:头部 eVTOL 厂商的确认订单占比普遍低于 30%,沃兰特此次 8.3% 的确认订单占比,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换句话说,30 亿订单的 “宣传声势” 背后,真正具备商业约束力的,仅为 7500 万定金。

三、买方逻辑:农银金租为何跨界 eVTOL?

作为农业银行旗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农银金租并非航空运营主体,其跨界入场的核心逻辑,是通过 “经营性租赁” 模式破解 eVTOL 行业的 “高门槛” 痛点。

eVTOL 单机 2500 万元的价格,让多数中小运营商望而却步;而传统金融租赁 “借钱买设备” 的模式,仍需运营商承担巨额负债压力。

此次农银金租选择 “自购飞机再出租”,本质是将 “一次性采购成本” 转化为 “长期租金支出”—— 参考中型直升机 60 万 - 100 万元的月租水平,eVTOL 月租或在 80 万元左右,运营商无需投入巨额首付即可启动运营,显著降低了行业入门门槛。

对农银金租而言,这笔合作既是 “政策响应” 也是 “商业布局”。低空经济已被纳入国家战略,金融机构需通过支持新兴产业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eVTOL 的安全设计优势也为租赁业务提供了风险保障 —— 中国民航局要求 eVTOL 通过 “双失效容错” 测试(如两台电机与一组电池同时故障仍可安全迫降),且强制配备整机降落伞,实验数据显示其紧急降落冲击过载 < 10g,远低于直升机的 15g,事故风险更低。

不过,历史教训仍需警惕:2019 年某新能源车企曾获金融租赁公司 “万辆订单”,最终因技术不达标导致违约率超 80%,农银金租此次合作的核心风险,仍在于沃兰特 VE25-100 的适航证(TC 证)进展 —— 若 2026 年取证失败,订单恐面临违约风险。

四、卖方实力:沃兰特的 “底气” 与隐忧

沃兰特能连续拿下大额订单,并非仅靠 “数字宣传”,但其真实实力仍需客观审视。对 eVTOL 厂商而言,技术 “生死线” 是适航证(TC 证)—— 这是飞机合法销售的前提,相当于 “出厂合格证”。

目前全球仅亿航 EH216-S、美国 Joby Aviation 等少数机型进入适航验证阶段,而沃兰特 VE25-100 仅完成 “适航审定基础阶段”,尚未启动关键的试飞验证,2026 年取证目标能否实现仍存变数。一旦取证延迟或失败,即便有确认订单,也无法实际交付,这是行业所有厂商都需面对的 “生存考验”。

1756379719251.png

(图源:沃兰特)

订单质量同样值得关注。沃兰特此前与南航通航、亚捷航空的合作,未公开 “具体应用场景”,而真正可持续的订单往往与场景深度绑定 —— 例如峰飞航空与顺丰的合作,不仅涉及飞机采购,还包含 “eVTOL 支线物流场景验证”,顺丰提供物流线路与运营需求,峰飞提供设备与运维支持,双方形成 “场景 + 设备” 的绑定模式,落地概率更高。

相比之下,沃兰特的订单多为 “纯设备采购”,场景模糊意味着后续运营风险更大。此外,eVTOL 研发的 “烧钱属性” 也考验着沃兰特的资本实力:美国 Joby 累计亏损超 10 亿美元,国内厂商普遍依赖融资存活,沃兰特 2023 年完成的 A 轮融资金额未公开,资金实力远不及国际巨头,若后续融资跟不上,即便有订单也可能面临 “产能不足” 的困境。

五、行业反思:eVTOL 的破局之路在何方

沃兰特的 30 亿订单,与其说是 “行业拐点”,不如说是 eVTOL 产业的 “问题缩影”,它暴露了三个亟待解决的核心矛盾。首先是 “订单与需求的错位”—— 判断订单真假不能只看数量,更需关注确认订单占比(低于 50% 需警惕)、买方资质(航司、物流企业比空壳公司更可靠)与场景绑定(有无具体运营合同),避免被 “数字游戏” 误导。

其次是 “成本与盈利的失衡”:按低空旅游场景测算,eVTOL 月收入约 9 万元,而折旧、维护、人工等成本超 13 万元,每月亏损 4 万元,即便参考直升机观光定价,也需 3 年以上才能回本,远超运营商的耐心周期。

最后是 “场景与刚需的缺失”:目前 eVTOL 的应用多集中于 “小众高端”(低空旅游)或 “政策驱动”(应急救援),缺乏大众刚需场景,消费者与企业的付费意愿有限,大规模商业化仍需 5-10 年培育。

对从业者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理性:一是警惕 “订单泡沫”,优先追求有定金、有场景的确认订单,而非单纯比拼数字;

二是善用金融工具,学习沃兰特与租赁公司的合作模式,通过 “经营性租赁” 降低客户门槛,同时锁定长期收益;

三是聚焦 “可验证场景”,优先在深圳、合肥等低空试点城市落地,用真实运营数据(如上座率、复购率)证明商业可行性,而非依赖 PPT 融资。

eVTOL 行业需要的不是 “30 亿订单” 的宣传噱头,而是 “技术落地 + 场景盈利” 的扎实进展 —— 只有当第一架 eVTOL 在某一场景实现持续盈利,才能真正迎来行业的 “拐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