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条政策密集出台!25年Q3低空经济政策全景解析

2025/10/13 18:39:02

题图 | AI生成

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低空经济政策密集出台,呈现出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特征。统计期内,全国共发布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文件145条,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从时间分布看,7月发布51条政策,8月受政策调整期影响略有回落至42条,9月政策发布力度再次加强达到52条,整体呈现出政策持续推进、节奏稳健的特点。三个月的政策发布量保持在相对均衡的水平,月均48条,体现出政策推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以下分别是2025年7月、8月和9月的政策汇总:

7月

8月

9月

政策层级分布特征

政策发布主体呈现明显的层级特征,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联动的完整政策体系。

省级政府是政策发布的主导力量,贡献了75条政策文件,占比达到51.7%,体现出地方政府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主动作为和统筹协调作用。市级政府紧随其后发布35条政策,占比24.1%,显示出基层政府对低空经济落地实施的高度重视和执行力度。国家层面发布29条政策,占比20.0%,主要聚焦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和监管框架,发挥战略引领和宏观指导作用。区县级政府发布6条政策,占比4.1%,虽然数量较少但代表着政策向基层延伸的趋势,为产业园区和重点区域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图源:圆象制图

这种四级联动的政策体系具有鲜明的功能分工特征。国家层面侧重于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如工信部发布的无人机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民航局修订的事件信息填报和处理规范等,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统一的规则框架。省级政府注重产业布局和资源统筹,如广东省数据赋能方案、贵州省三年行动方案、云南省支持措施等,结合本省实际制定综合性发展策略。市级政府聚焦场景落地和企业扶持,如重庆市、东莞市、南京市等出台的具体支持政策,明确补贴标准和实施细则。区县级政府则针对特定产业园区或功能区域,如郑州航空港区、大亚湾开发区等,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政策支持。

政策发布主体排名

从区域分布来看,政策发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与多元化并存的特征。

从各层级发布的政策总数来看,发布政策最多的是省级。四川省以9条政策位居榜首,占全国政策总数的6.2%,涵盖消费促进、产业发展、农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全面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广东省紧随其后发布7条政策,占比4.8%,政策内容聚焦数据赋能、商业航天、消费提振、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领域,体现出创新引领和技术驱动的发展思路。

图源:圆象制图

河南省、浙江省各发布6条政策,占比均为4.1%,并列第三位。河南省政策覆盖城镇详细规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文化旅游消费、测绘应用等领域,体现出产业培育与空间规划并重的特点。浙江省政策聚焦文化旅游消费、智慧旅游创新、体育赛事、5G发展等方向,展现出文旅融合和数字化赋能的发展路径。江苏省、山东省并列第五,各发布5条政策,占比3.4%。

其它三个层面则相对较少。国家层面,工信部以5条政策领衔,占比3.4%,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安全应急装备、有色金属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和产业规范工作。市级层面,广州市以5条政策位居榜首,占比3.4%,政策涵盖数字化转型、体育强市建设、5G+工业互联网、质检技术服务等多个维度。东营市、成都市各发布4条市级政策,占比均为2.8%。区县层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发布2条政策,占比均为1.4%,主要聚焦产业园区建设、企业扶持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细分领域统计

通过对51个细分领域的政策提及频次分析,清晰勾勒出三季度低空经济政策的 “重点方向” 与 “资源倾斜” 特征,揭示行业发展的核心发力点。

图源:圆象制图

从领域分类看,政策呈现 “产业支撑筑基、应用场景突破、技术研发赋能、基础设施配套” 的四维布局。

产业支撑领域中,资金扶持以55条(37.9%)、人才培养以52条(35.9%)位居前两位,形成 “钱”“人” 两大核心保障 —— 资金方面,政策覆盖从百万级补贴(如广西农用无人机单机最高1.44万元补贴)到千万级奖励(如惠州大亚湾 eVTOL 适航取证最高500万元奖励),且补贴方式从 “普惠式” 转向 “场景导向 + 技术导向”,精准度显著提升;人才方面,既有高校专业设置(教育部新增120个 “低空技术与工程” 本科专业),也有职业技能培训(广西开展 “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 专项培训),还有人才激励政策(北京延庆区为低空技术人才提供落户优先、专项资助),构建起 “培养 - 引进 - 激励” 的完整人才链条。

应用场景领域成为政策发力的 “主战场”,18个细分领域累计获得473次政策提及,占比超30%。其中,低空旅游(45条)、文旅融合(42条)、物流配送(38条)位列前三,各地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场景:甘肃河西走廊五市联动开发跨区域低空旅游航线,目标年接待量超100万人次;河南新乡支持 A 级景区打造无人机编队表演文旅场景;四川探索 “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 无人机吊运,重庆试点高层建筑消防无人机实战应用,场景覆盖从消费端到生产端、从商业领域到公共服务领域,体现 “以场景激活需求、以需求拉动产业” 的政策逻辑。场景开放(45条)与消费培育(48条)政策的高频次提及,进一步印证 “场景是低空经济发展核心抓手” 的共识。

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领域同步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 “硬实力” 支撑。技术研发方面,人工智能以48条(33.1%)成为核心赋能技术,政策推动 AI 与低空交通管理(如智能调度平台)、智能巡检(如多模态感知无人机)深度融合;飞行器制造(40条)、无人机制造(38条)聚焦核心产业能力建设,适航认证(28条)则着力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如民航局推进 eVTOL 适航标准制定)。基础设施方面,起降场建设(42条)、低空智联网(35条)、监管平台(32条)成为重点,石家庄规划到2030年建成150个起降点,深圳建设低空数字空域网格图,南京制定水上低空物流安全指引,构建起 “起降 - 通信 - 监管” 的完整基础设施体系。

八大类核心领域归纳分析

将51个细分领域归纳为8个大类,从更宏观视角呈现三季度低空经济政策的 “整体布局” 与 “结构特征”,反映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

制图:圆象制图

从大类排名与占比看,政策资源向 “商业应用” 与 “技术创新” 倾斜,同时兼顾 “生态支撑” 与 “公共服务”,形成均衡且有重点的发展格局。

商业应用场景大类以285次提及(占19.3%)位居第一,涵盖场景开放(45条)、低空旅游(45 条)、文旅融合(42条)等9个细分领域,凸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的政策思路 —— 各地通过开发低空观光、飞行体验、无人机表演等新型消费业态,激活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如浙江宁波推进 “低空 + 特色文旅”,广东东莞布局 “低空 + 娱乐消费”,政策覆盖从场景设计到消费培育的全流程。

技术创新研发大类以252次提及(占17.0%)排名第二,包含人工智能(48条)、飞行器制造(40条)、无人机制造(38条)等8个细分领域,是政策推动产业 “硬实力” 提升的核心抓手。该大类政策既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如AI在低空交通中的自主决策技术),也关注产品研发制造(如eVTOL、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还重视标准认证(如适航认证、数据链路安全标准),形成 “技术 - 产品 - 标准” 的完整创新链条,如工信部推动北斗与低空经济融合,民航局制定无人机降落伞系统规范,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产业生态支撑大类以227次提及(占15.3%)位列第三,涵盖资金扶持(55条)、人才培养(52 条)、消费培育(48条)等7个细分领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 “保障基石”。该大类政策不仅提供 “资金 + 人才” 的基础支撑,还通过金融支持(如山东鼓励低空经济领域知识产权融资)、土地保障(如广东东莞为低空产业项目提供用地支持)、产业集聚(如四川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等措施,构建起 “要素供给 + 产业集聚” 的生态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177次,12.0%)、数字融合赋能(149次,10.1%)、生产服务应用(140次,9.5%)、公共服务应用(125次,8.4%)、监管标准体系(125次,8.4%)五大类政策,分别从 “硬件底座”“数字赋能”“生产应用”“民生服务”“安全规范” 角度补充,共同构成覆盖 “技术 - 产业 - 场景 - 监管” 全链条的政策体系,体现 “系统思维下的分领域突破” 治理思路。

跨领域融合政策分析

通过对145条政策的交叉分析,揭示了三季度低空经济 “跨界融合” 的显著特征,展现其作为 “产业赋能工具” 的广泛价值。

制图:圆象制图

从融合政策占比看,跨界融合已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流路径。

数据显示,97条交叉融合政策占比66.9%,远超48条纯低空经济政策(33.1%),这一数据表明,低空经济已从 “单一产业发展” 转向 “多行业渗透赋能”,“低空 +” 模式成为政策推动的核心方向——通过与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物流配送等领域结合,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产业价值也从 “自身发展” 延伸至 “带动关联产业升级”,如低空 + 文旅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低空 + 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体现政策对 “产业协同效应” 的重视。

从TOP15跨领域融合政策分布看,文化旅游以 31条居首(占交叉政策32%),成为低空经济融合最活跃的领域。这类政策主要围绕 “低空观光、飞行体验、无人机表演” 三大场景展开,如甘肃河西走廊五市联动开发跨区域低空旅游航线,河南新乡支持 A 级景区打造无人机编队表演,浙江宁波推进 “低空 + 特色文旅” 标准体系建设,政策通过 “空域开放 + 场景设计 + 消费培育” 组合拳,激活低空文旅消费潜力,形成 “空中观光 + 地面体验” 的新型文旅模式。

农业农村(18条)与物流配送(16条)分别位列第二、三位,构成低空经济在生产领域的核心应用场景。农业农村领域,政策聚焦 “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农作物监测”,如内蒙古发布《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指导意见》规范作业流程,四川明确2028年建成100个农业低空经济示范场景,通过 “低空技术 + 农业生产”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物流配送领域,政策推动 “无人机末端配送、城际低空物流”,如重庆试点 “无人机 + 医疗物资配送”,深圳开通301条无人机物流航线,解决 “最后一公里”“偏远地区” 物流难题,体现低空经济对民生保障的支撑作用。

技术领域融合同样亮点突出,人工智能(15条)、数字经济 / 数据(12条)、北斗导航(5条)与低空经济深度结合,成为 “技术赋能低空” 的核心代表。如福建推动 “卫星互联网 + 低空物流”,广东建设 “低空智联网”,江苏布局 “AI大模型 + 低空交通管理”,政策通过 “技术突破 + 场景应用”,推动低空经济向 “智能化、数字化” 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动能。此外,应急救援(14条)、城市治理 / 智慧城市(13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政策占比显著,反映政策 “民生服务导向”,如重庆开展高层建筑消防无人机实战测试,北京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治安巡查,体现低空经济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从融合方向分类看,四大模式清晰呈现,覆盖 “场景、技术、产业、公共服务” 全维度

图源:圆象制图

场景创新型以42条政策占比43.3%,成为最活跃的融合方向,核心特征是 “开发新应用场景,创造新消费业态”,典型领域集中在文旅、体育、消费 —— 如浙江推出 “低空 + 研学”,上海打造 “低空 + 赛事安防”,广东东莞布局 “低空 + 娱乐飞行”,这类政策通过 “空域开放 + 场景设计 + 消费补贴”,激活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如甘肃河西走廊五市联动开发跨区域低空旅游航线,目标年接待量超100万人次,体现 “以场景激活需求” 的逻辑。

技术赋能型以28条政策占比28.9%,核心特征是 “用低空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典型领域包括农业、物流、测绘 —— 如河南推广无人机精准植保,内蒙古规范植保无人机作业标准,四川探索 “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 无人机吊运,这类政策通过 “技术下沉 + 流程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 “智能化、高效化” 转型,如四川明确2028年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15000台,构建 “空天地” 农业监测体系,彰显低空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产业升级型以18条政策占比18.6%,核心特征是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转型”,典型领域为制造业、数字经济 —— 如郑州构建 “智能仓储 + 低空运输 + 公铁联运” 全国最大区域型空陆联运枢纽,广东惠州大亚湾对低空飞行器研制企业给予最高 1000万元奖励,这类政策聚焦 “核心技术攻关 + 产业集群建设”,通过 “龙头企业带动 + 配套企业集聚”,提升低空经济产业链韧性,如辽宁发布《低空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大型无人货运飞机为核心的 “一核多点” 产业格局。

公共服务型以9条政策占比9.3%,核心特征是 “提升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典型领域为应急、城市治理、医疗 —— 如重庆开展高层建筑消防无人机实战测试,南京制定《长江南京段低空物流配送作业通航安全工作指引》,北京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治安巡查,这类政策通过 “技术应用 + 流程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与城市治理水平,如重庆万州区计划2027年实现低空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领域,体现低空经济的民生价值。

最后,从地域融合特色热力图看,不同区域基于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路径:东部沿海地区侧重消费升级(9项政策)与技术创新(8项政策),如深圳、东莞聚焦低空智能制造与消费场景开发;中西部地区深耕农业应用(9项政策)与公共服务(7项政策),如四川、贵州拓展农村低空场景与应急救援应用;传统工业基地发力产业转型(9项政策),如辽宁、陕西推动低空装备制造升级;特大城市强化城市治理(9项政策),如北京、上海用低空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这种 “因地制宜” 的融合路径,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最大化发挥了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低空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