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亚智能:低空经济里的“包工头”

帮助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进行线路巡检 图源:复亚智能
如果低空经济是个大工地,那复亚智能就像是那个最会安排活儿的“包工头”——不光会造机器,还得会管机器,最重要的是得让机器自己干活。别人家卖无人机,他们卖的是“让无人机自己上班”这件事。
技术派的“偷懒”哲学与生意经
复亚智能于2017年成立,CEO曹亚兵算是个“连续创业者”,这次瞄准的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能不能让无人机像扫地机器人一样,定好时间自己去干活?但国内在这个领域一片空白,而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这个领域的产品研发,并且都刚刚起步。
他们做出来的MindSky自动飞行系统,相当于给无人机配了个“智能管家”:无人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其实就是个能充电换电池的盒子),定时出门巡逻,拍照录像,然后自己回家。整个过程不需要人盯着,理论上可以7×24小时连轴转。这套系统到底有多“勤奋”?数据显示,已经累计飞行44万小时(相当于50年),覆盖29个省份,部署了500多套系统。如果按照传统人工巡检的成本来算,这可以节省80%的资金,效率还能提高90%。
技术路线分三步走:现场自动化(无人机自己起飞降落、充电换电池)、飞行自动化(按照预设路线自主飞行,遇到障碍物会绕行)、识别自动化(拍到的照片自动分析,自动生成报告)。核心是MindBot i40“飞行大脑”,搭载NVIDIA Jetson NX模块,支持5G通信,视频延迟200毫秒以内。该核心可以让无人机边飞边想,实时决策该往哪儿飞、拍什么、怎么避障。厘米级RTK定位精度意味着它知道自己在哪儿,它拥有55分钟的续航能力,可以作业较长时间。
复亚智能最聪明的地方不是技术有多牛,而是想明白了一个商业逻辑:客户要的不是无人机,要的是“巡检这件事被做完”。传统模式是卖设备,买一台无人机几十万,还得配飞手,还得维护。复亚采用了DaaS模式(Drone as a Service,无人机即服务)。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客户省了78%的初始投资(不用买设备),设备利用率提高4倍(一套设备服务多个客户),复亚有了持续收入(服务费模式)。当然,这也意味着复亚得承担设备损坏、技术升级、运维服务的所有成本和风险。但也算是把传统的“一锤子买卖”变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CEO曹亚兵受邀出席“WISE2024 商业之王”(图源:复亚智能)
技术实力方面,复亚有122项知识产权,包括43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看起来不少,但在技术含金量方面,关键还是看核心算法的实际表现。从2017年到2021年,产品经历了多次迭代,最新产品的故障率比前代降低30%,在NVIDIA GTC大会上有展示,说明其技术在持续进步。但无人机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本来就很快,关键是看能不能在商业化方面持续跟上。
应用场景: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在四川某高新区,复亚的系统成了政府数据采集的前端,帮助建设“智慧大脑”,为环保、应急、城管、交通等部门高效议政和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2023年还获得“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科技引领奖”。帮助浙江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多次登上央视,成为了“人水共治”的典范。其实就是用无人机监控河道水质、城市环境,替代了大量人工巡查。这类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持续性,但人工巡检很难做到如此高频和全覆盖。

2019年,全国首套“5G+无人机”高速公路自动巡航系统启用(图源:中国日报)
在兰州部署的“5G+无人机”高速公路巡航系统,覆盖17公里的下坡路段。系统能24小时盯着,发现违章就通过喊话器现场“教育”,比传统的摄像头更灵活。最关键的是减轻了交警的工作强度——以前得派人现场执勤,现在无人机替代了大部分户外工作。这种应用的实际价值很明显:节省人力、提高执法密度、降低安全风险。
电力巡检可能是复亚最成熟的应用场景。系统能识别100多种电力设备故障,包括绝缘子破损、螺栓松动等细节问题。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检(工人爬电线杆或者开直升机),成本确实低了不少。甘肃电网的试点项目中,利用无人机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大范围的线路检查,多角度拍摄,并确保了巡检人员的安全。这种重复性高、巡检线路很长、危险性大的工作确实适合自动化。
在港口这种大型作业区域,复亚的系统也有应用,它相当于一个“飞行保安”,可监控设备运行、人员操作、货物管理。搭载红外摄像头后,晚上也能正常工作。这类应用的价值在于覆盖面广、反应速度快,人工巡逻很难做到24小时无死角监控。而且港口环境相对封闭,比较适合部署自动化系统。
江湖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
复亚智能声称在“中国无人机自动机场行业中排名第一”,但这个细分市场本身就不大,而且定义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看整体市场份额和客户质量。客户方面,确实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大客户,但具体的合同金额和服务规模并没有公开。根据公开信息,2021年无人机自动机场在巡检领域的市场渗透率约为2%,安防监控领域约为0.5%。2025 年行业调研给出的无人自动机场在巡检领域的市场渗透率最新区间是 5%–8%。这意味着市场空间确实很大,但也说明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DJI占据全球70%的无人机市场份额,但主要专注于硬件产品。复亚选择了差异化路线:不跟DJI比硬件,而是专注于“让无人机自己干活”这个服务层面。这个策略的好处是避开了正面竞争,坏处是市场教育成本比较高——客户需要时间理解“服务”和“产品”的区别。美国Skydio主打AI避障,法国Parrot专注NDAA合规(美国政府采购要求),复亚的优势在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和本土化服务能力。但说到底,技术没有国界,市场才有。复亚的护城河主要还是在服务运营和客户关系方面。
复亚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汇金集团、维思资本等。从投资机构的背景看,主要还是产业资本和财务投资的组合。这个融资规模在无人机行业算是中等水平,既不算大手笔,也足够支撑公司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但融资环境的变化意味着公司需要更快地实现商业化落地,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未来:画饼还是实饼?
复亚声称要把大模型技术集成到无人机控制系统中,实现更智能的决策。听起来很时髦,但具体怎么落地、能带来什么实际价值,还得看后续的产品表现,因为尚未公布落地产品或量化效果。在这个什么都要加AI的时代,关键是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AI而AI。
国际化方面,计划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这个方向是对的——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自动化设备的经济性更明显。但国际市场的监管环境、技术标准、客户需求都和国内不同,挑战不小。而且海外客户对中国无人机产品的接受度,还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写在最后
复亚智能算是在一个看起来很有前景的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技术路线相对靠谱,商业模式有一定创新性,客户质量也比较好。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需要持续证明自己的公司和行业。无人机自动化巡检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效果如何、成本控制得怎么样、能不能规模化复制,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案例来验证。
至于能不能成为“低空经济的领军者”,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在这个变化很快的行业里,今天的领先者未必就是明天的赢家。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让机器替代人工、让系统自动运行,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复亚智能至少在正确的道路上,剩下的就看执行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