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旅观光入局,「蜜蜂低空」要打通低空经济最后一公里

2025/07/25 16:00:00

蜜蜂低空,一家定位于低空领域的综合场景服务商,初期以旅游观光场景为切口,成立之初仅2024年上半年就已覆盖23省110多个5A/4A级头部景区,并获得独家运营权,覆盖1.2亿年客流量,平均季度执飞超1.2万人次,单机创造增收超百万。

国务院发布重要文件《创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提到: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培育低空经济新兴产业链。

在促消费、创新经济的时代浪潮下,蜜蜂低空的创始人赵敏,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窗口,在她看来,与低空经济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低空领域的行业痛点非常尖锐,目前困在三重困境之中:

  • 技术困境: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eVTOL载重普遍低于500公斤,续航时长1小时内;  

  • 场景割裂:全国仅0.1%的A级旅游景区布局低空观光,其他通航、农林、应急、物流和各行业应用场景几近空白;  

  • 商业闭环难题:太多团队困在“航空级技术”和“飞行器参数”的执念里,前期研发费用难以为继之外,很多头部企业单机年运维成本近百万,营收却不足30万元。

作为一个曾操盘百亿互联网营销投放、运营5800万私域用户在线教育老兵,赵敏对这个痛点的解法颇具颠覆性: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

产业运转的破局之处在于各个低空领域里的新场景打造,蜜蜂低空在低空中选择的第一个垂直场景是文旅,在重庆巫溪红池坝、内蒙野狼谷、重庆酉阳叠石花谷等景区,蜜蜂低空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定翼有人机,该机型有低固投、轻基建、易转场等特点。这种高频刚需+灵活调度的组合拳,蜜蜂低空测试期即实现新景区上线周期从行业平均45天压缩至72小时、单机日执飞架次达60余次,超行业均值3倍、季度单机营收破百万的好成绩,其产品上线一季度便率先验证了低空经济里的产业+场景的“最小可行性闭环”。

“我们不是造飞行器的人,而是让飞行器被需要和被使用的人。”赵敏说道:“通过连接真实场景与上游供应链,将每一个垂直场景中的每次飞行数据,变成低空行业可复用的AI算力燃料。”

蜜蜂低空还将精准流量+私域运营助推低空经济商业化,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结合数据画像匹配需求场景;通过APP社群、直播体验增强用户粘性,通过会员活动提升复购率,为整机企业和场景提供方提供品效合一的精准流量获取和私域运营服务。

正因如此,以场景为主体,运营为最强能力的蜜蜂低空独特解法获得了由行业领先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阿尔法公司领投的天使轮融资。

本轮融资完成之后,蜜蜂低空将继续围绕低空领域构造“场景-消费-供应”三要素的商业闭环— —布局低空领域四大核心场景:电力、水利的智能巡检方案;支线物流、应急救援的物资配送网络;森林防火、城市安防、智慧农业的监测体系;低空观光、文旅拍摄的消费服务。

目前,蜜蜂低空打造的产业合作平台已引入800多家无人机企业,梳理与对接低空产业链上下游1500多家企业入库。同时,蜜蜂低空完成对低空垂直科技产业媒体圆象科技的战略投资,并正式启动「低空智联」生态计划,招募四大领域「场景合伙人」,继续将在线教育行业的“模块化产品思维”移植到低空领域— 用互联网人的“场景组装”能力,场景把成熟技术变成可复用的标准化场景运营模式,构建低空新生态。

“我们预期未来一年平台撮合交易额将突破亿元级别”,赵敏说:“在低空经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蜜蜂低空期待与这场变革的战略方共享万亿赛道早期红利。”

近日,赵敏在接受低空产业咨询服务媒体平台「圆象低空产业观察」的专访时,分享了创办蜜蜂低空背后的更多故事,以及她对低空领域的深度思考。

蜜蜂低空创始人赵敏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选择“蜜蜂”做企业名,背后有哪些深层含义吗?

赵敏:蜜蜂聪明勤劳,本身也意味着“链接”。同时,“蜜蜂”也是国产的第一架固定翼的超轻型飞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并制造。我们认为,“蜜蜂”代表了团队的精神和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所以选择了这个名字。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在低空经济尚未爆发的时间点开始布局,蜜蜂出于怎样的考虑

赵敏: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政策红利和技术积累已形成叠加效应。我们判断,市场正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爬升期,政策推动下场景应用将迎来爆发窗口。而目前各地场景开放和培育,正好验证了我们的判断。蜜蜂的初衷是行业技术依赖数据,数据来自商业化。商业为数据提供规模基础,数据为商业提供技术变量,所以我们用运营能力填补场景空白,让飞行器从实验室走向真实需求获得商业数据。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以教育行业的背景进入低空领域,有何优势?曾经的百亿级流量经验,对低空应用场景有什么切实帮助吗?

赵敏:教育行业的本质是运营效率竞争。我们曾覆盖3.2亿用户,管理过5800万付费用户的生命周期,这种能力具有跨行业延展性。低空经济处于爆发前夜,政策明确但商业化落地薄弱,需要快速试错和规模运营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们的长板。

在线教育教会我们如何用流量和数据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最小商业闭环。而低空经济缺的正是闭环。我们把在线教育“流量-转化-复购”的精细化运营方法论迁移到低空,首选流量集中的A级景区落地低空观光,进行场景需求的验证——用户行为数据帮助我们优化飞行频次、机组数量、定价策略,甚至推动上游供应链改进机型设计。同时,我们将潜在客户沉淀在私域流量实现复购等提升用户生命周期贡献。例如,我们在新疆魔鬼城会进行差异化定价,并通过运营将转化率提升至1.5%,客单价达599元,单机季度营收破百万。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哪里?

赵敏:认知重构。低空行业涉及军方、民航、地方政府等多方协调,初期连“找谁审批”都可能卡住项目。但我们发现,教育行业积累的To G能力(如与公立校合作)意外成为突破口——地方政府需要新兴产业布局,景区需要二销项目,我们提供的是“风险可控的增量”。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您提到“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这种“务实主义”的初衷是什么? 

赵敏:低空长期陷入“技术焦虑”:eVTOL载重不足、续航短,导致商业化难落地。但我们发现,现有技术已能满足部分场景需求。例如北航固定翼蜜蜂飞机虽非“酷炫”的eVTOL,但其低固投、易转场特性在景区场景中效率远超行业均值——单机日执飞60架次,是传统模式的3倍。务实主义的本质是“最小可行性验证”:用成熟技术打通商业闭环,产业转起来后,资本、政策、技术自然会形成正向循环。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为何选择文旅作为低空商业化的第一站?

赵敏:文旅有三大优势:一是天然流量池,景区年客流过亿,无需额外获客;二是付费意愿强,“来都来了”的心理让游客愿意为新鲜体验买单;三是环境隔离,飞行安全更易管控。此外,景区多为国资背景,政策响应速度快,适合快速铺开场景。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在与景区的谈判中,有哪些意料之外的环节?

赵敏:景区谈判中我们发现,景区最关心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低固投、划责任、保安全。为此,我们设计了“轻基建”方案:例如在内蒙古野狼谷,我们利用草皮作为临时起降点,72小时完成项目落地,最终用零投入联营分成模式打动景区。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从45天到72小时上线周期,您认为标准化场景运营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赵敏:壁垒在于“模块化组装能力”。我们将景区观光拆解为产品设计、空域审批、设备调度、人员培训等标准化模块,快速配置组装响应需求。例如,空域审批原本需多部门协调,我们可以将审批时间从2周压缩至48小时。再如,景区运营需兼顾淡旺季,我们可以将设备调度至海南、东北等地,实现全年无休运营。团队把握政策、拓展渠道和高效运营的能力,难以短期复制。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单机季度百万营收”背后是否存在侥幸,如特殊时间节点因素的加持?

赵敏:成绩的可持续性已得到验证。以重庆巫溪红池坝和河北塞罕坝为例,我们在非节假日通过运营,平日执飞架次稳定在40次/日,客单价约499元。此外,我们为景区提供“90/120天短租”模式,将飞行器根据旅游高峰期转场飞行,进一步拉升利用率。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使用北航固定翼有人机而非eVTOL,是主动规避技术风险还是成本考量?

赵敏:两者兼有。eVTOL尚处适航认证阶段,而北航固定翼飞机已获民航局认可,无需额外审批。成本上,固定翼单机运维成本仅为eVTOL的1/3,说服景区的关键是“安全第一、效率优先”——蜜蜂固定翼40年安全运营0事故,日执飞达60架次,且票价更低(499元 vs 1500元)。景区要的是营收,而不是炫技。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为什么没有选择纵深文旅,而是布局多元场景?布局已经进行到了怎样的阶段?

赵敏:文旅是现金流入口,但电力巡检、物流配送才是规模化的未来;多点齐发布局不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是通过跨场景数据互通,构建更强大的调度中台。目前,我们已对接1500家产业链企业,并启动了“低空智联”生态计划。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除了低空观光之外,多元场景中哪个可能率先规模化?

赵敏:应急、巡检和支线物流都在快速规模化。以电力巡检为例,传统人工巡检成本高、危险性强,而无人机巡检效率提升10倍以上。我们在山东的试点项目中,验证了电力场景需求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复制。目前已有多家省级电网公司接入我们的平台,今年有望覆盖更多区域。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有观点认为低空经济市场形态尚不明朗,您的观点呢?

赵敏:以文旅场景为例,我们覆盖的1.2亿年客流量中,1.5%的转化率即可支撑9亿元收入,单一这个市场需求和商业闭环已经得到验证。但我们认为这只是起点——真正的闭环在于数据复用:每次飞行积累的数据,正在训练我们自建的AI调度模型,未来可赋能电力巡检、物流配送等多个场景。目前,平台撮合交易额已突破千万级,一年内有望过亿。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蜜蜂如何构建平台壁垒,并发挥平台属性的最大价值? 

赵敏:壁垒在于“数据+生态”。我们通过文旅场景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训练出需求预测模型;通过电力、物流场景获取设备工况数据,优化飞行器调度算法。这些数据反哺平台,形成“越用越智能”的飞轮效应。生态上,我们引入无人机厂商、场景方、服务商,扮演“低空版滴滴”角色——平台抽佣仅5-10%,但通过提供流量、金融等增值服务,利润率可达30%以上。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如何看待头部飞行器厂商自建场景运营团队的可能性?蜜蜂的“护城河”是什么?

赵敏:厂商擅长造飞机,但缺乏场景运营基因。大疆也曾尝试自建农业植保团队,最终转向合作模式。蜜蜂的护城河是“跨界整合能力”,首先是数据:飞行器厂商需要我们的场景数据改进产品;其次是流量:我们能为厂商提供精准销售线索(如景区采购需求);最后是关系网络:政府、景区、电网等B端客户更信任中立平台而非厂商。我们认为,会形成“厂商专注技术,平台主导运营”的分工格局。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如果未来三年低空经济未达政策预期,蜜蜂有Plan B吗? 

赵敏:我们的Plan B是“轻资产赋能”。即使低空应用延迟,我们仍可通过数据服务盈利——例如向厂商出售飞行器性能优化报告,或向景区提供客流分析工具。此外,团队流量能力可迁移至其他领域,如文旅直播、户外装备电商等。但我们对政策充满信心:全国已有45个城市启动低空经济规划,这不是未达预期、而是超越预期。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蜜蜂可以成为标准或规则制定者吗?如果可以的话,可能是哪些标准或规则? 

赵敏:目前我们在推进一项标准:低空运营SOP:包括空域审批流程、设备维护规范、应急预案措施等,已被多个景区落地低空观光项目采纳;未来,蜜蜂希望牵头制定“低空经济场景成熟度评估体系”,成为多个行业公认的“场景价值标尺”。

圆象低空产业观察:您对低空行业还有哪些预判?

赵敏:需要时间沉淀,人类对它的畅想也比较受限。但低空经济的底层需求是真实的——景区需要二销、电网需要降本、物流需要提效。谁能用运营能力将需求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就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