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印发新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无人机成“三断”区域应急救援关键力量

题图 | AI生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修订后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办函〔2025〕102号),同步废止2012年版预案。此次修订进一步强化“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防救结合”原则,明确党委领导、政府主责的应急框架,尤其在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响应机制与基础设施保障方面作出重大升级,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调派、应急救援空中投送通道开辟等内容成为亮点,为应对“断路、断网、断电”(以下简称“三断”)极端情况提供关键支撑。
四级应急响应明确分级,一级响应强化多部门协同保障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新版《预案》根据地震灾害分级、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将国家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一级应急响应级别最高。当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时,多部门需立即联动开展先期保障工作: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及军队将迅速组织灾情航空、航天侦察,全面掌握灾区情况;中央空管办、中国民航局等将保障机场有序运转,必要时修复灾区机场或开辟临时机场,并实施飞行管制;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抢修受损通信设施,协调应急通信资源,优先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通信畅通;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则会派出侦查小队前突侦查,在“三断”极端情况下,调派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协调开辟应急救援空中投送通道,同时联合交通运输、铁路、能源等部门,为通信保障与重要设施运行提供交通、电力等支持。
此外,《预案》在搜救处置与基础设施保障层面均作出明确要求。搜救环节强调发挥无人救援装备在危险现场的作用,降低救援人员安全风险;基础设施保障方面,明确国家有关部门需聚焦“三断”问题,建立极端场景应急通信托底保障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快速抢修抢通能力。中央空管办、公安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还将联合建立综合交通紧急运输保障体系,通过统一调度与交通管制,构建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确保救援力量与物资高效送达。
我国建成多层次空中应急通信体系,8小时通信圈覆盖全国
我国建成多层次空中应急通信体系,8小时通信圈覆盖全国在新版《预案》印发背景下,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已形成坚实基础。据应急管理部10月16日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已建立多层次空中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目前全国范围内配备8架大型通信无人机,各地配备240余架中大型通信无人机,成功构建“8小时通信圈”,可实现灾害发生后8小时内抵达重点灾区开展通信保障。
在今年汛期应对中,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调度各地通信无人机,在“三断”区域为失联群众提供通信服务超3.2万次,通过临时搭建公网通信,为受灾群众打通应急通信“生命线”。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应急通信装备持续升级:“星立通”抛投式卫星电话可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送至“三断”区域,被困群众一键即可对外呼救;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进一步提升抗风抗雨能力,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稳定开展通信与侦察工作,为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