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从“云间巡检”到赋能千行百业 | 圆象观察

题图 | 新浪网
在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岭间,矮寨大桥横跨峡谷,昔日靠人爬、眼查的“云间”巡检,如今有了无人机这位“空中医生”。它仅需数小时就能完成全桥巡检,精准捕捉0.1毫米的混凝土裂缝,即便在极端温度、强风等恶劣天气下也能稳定运行。
这一变化,正是我国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时期,我国无人机性能持续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不仅多年稳居全球民用无人机出口量榜首,专利申请量更占全球70%以上,成为全球无人机领域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矮寨大桥机巢安装位置与实景
(图源:湖南频道)
技术融合驱动机型加速迭代,续航与智能双突破
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人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通过与大模型、锂电池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无人机机型迭代速度显著加快,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场景、低成本、高可靠的产品体系。
动力方面,作为无人机“心脏”的动力电池不断突破性能局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每公斤400瓦时,可将无人机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其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每公斤340瓦时,能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为寒区作业、应急救援等场景提供可靠动力支持。在辽宁大连市长海县空域,搭载该电池的无人机已成功完成3小时飞行试验。

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适配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顺利完成试飞
(图源:辽宁省人民政府)
智能水平同样大幅提升。微分智飞研发的无人机依靠AI自主决策,用户只需划定大致范围,无人机即可自主规划飞行路线,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自主决策者”,实现精准避障与复杂任务执行。此外,我国科研团队还破解了无人机“看得见”却“嗅不到”的难题,中国民航大学研发的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以纳米复合材料为“嗅觉”神经元,可实时探测大气中一氧化碳百万分之一浓度的变化,既实现大气环境智能感知,又能预警无人机电池安全。
深度融合千行百业,打造低空经济“超级引擎”
随着新材料、传感器、软件等技术的创新突破,无人机正加速与传统行业融合,推动众多领域实现“改头换面”,成为助力低空经济腾飞的“超级引擎”。
在矿山领域,无人机为危险的采空区探测带来变革。搭载智能算法的无人机可在无信号、结构复杂的地下矿洞自主穿梭,实时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并传回探测数据,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探测效率低、风险高的现状。

无人机航测在露天矿山中的应用
(图源:新浪网)
物流领域,无人机化身“空中快递小哥”,商业应用日趋成熟。深圳市邮政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无人机日均运输快件已达2万票。中国开发区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琦文表示,这一数据既体现了技术成熟度,更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应急救援领域,翼龙应急型无人机搭载侦察和通信载荷,成为救灾现场的“侦察+通信尖兵”,为灾区救援提供有力保障。翼龙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透露,后续将结合5G+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无人机在科考、测绘、物流等更多领域实现高效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实名登记无人机数量已突破272.6万架,较上年净增51.3万架。“十四五”期间,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与文旅、农业、交通等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正以更强劲的动力,推动低空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