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方与无人机行业合作开展灾害响应培训 | 全球低空

作者 | 弘微
责编 | 四海
题图 | Dronelife
近日,日本无人机产业发展协会(JUIDA)宣布与日本陆上自卫队合作,在“南海救援”联合训练中携手七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共同提升应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次合作标志着日本军方与民用无人机产业的深度联动,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地震等灾害的应急响应体系。
聚焦南海海槽:为“最坏情况”未雨绸缪
此次演习以可能引发超强地震的“南海海槽”为假想场景。该断层带位于日本主岛南部沿海人口稠密区,地质活动频繁,被专家评估为未来数十年内发生9级“巨型逆冲地震”的高风险区域。尽管距离上一次强震已有时日,但科学家警告“下一次大地震只是时间问题”。
据日本内阁府推算,南海海槽若发生强震,预估最多导致32万人伤亡、220万亿日元经济损失。此次演练的跨领域协作模式,或成为日本应对“国难级灾害”的核心策略之一。

图源:搜狐网
参与此次演练的七家企业涵盖无人机全产业链,包括Airology Lab、ACSL、川崎重工业、古河机械金属、Prodrone、三菱重工业、Liberaware,重点测试无人机在灾后核心任务中的如下应用:
基础设施快速巡检:通过高精度测绘评估道路、桥梁损毁情况;
生命搜救与物资投送:利用热成像技术定位受困者,向孤立区域空投急救物资;
通信网络重建:部署无人机临时基站,恢复灾区通信。
从实战到制度化:能登半岛地震催生协作升级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月,日本能登半岛发生7.5级强震,造成逾200人遇难。JUIDA在灾后迅速协调29家企业与机构,动用无人机完成灾区三维建模、山体滑坡监测等关键任务。
这一经验直接推动了军方与民用产业的深度合作。JUIDA在声明中强调:“基于能登地震的实战经验,我们将深化与陆上自卫队及七家企业的协作,向防灾人员推广无人机的标准化应用方案。”
全球防灾范式: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科技防灾创新

图源:凤凰网
日本地处地质活动剧烈的“环太平洋火山带”,年均有感地震超千次。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日本正构建“立体化防灾网络”:陆上自卫队负责地面救援,企业提供技术支援,无人机则承担高风险侦察与应急任务。
此次军企联合演练不仅为南海海槽潜在危机储备方案,也为全球多灾国家提供了“科技+协同”的防灾范式参考。
本文主要信息来源:
Dronelife——日本军方与无人机行业合作开展灾害响应培训